冬奥战衣藏着哪些黑科技

齐鲁晚报12月24日05:16
黑龙江龙网_原标题:冬奥战衣藏着哪些黑科技

冬奥战衣藏着哪些黑科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过一个多月,北京冬奥会将盛大启幕 。作为冰雪赛场上的风景线,北京冬奥“战衣”首次实现“中国造” 。2000多份设计手稿、超800小时的风洞测试、110多款样服打版……每一件比赛服,都凝聚着研发团队的无数心血 。北京冬奥战衣采用了哪些黑科技?怎样做到“快、护、暖、美”?如何助力运动员与时间赛跑?
在冬奥赛服上讲述“中国故事”
冬奥制服装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监事长刘元风表示,冬奥会服装设计难度不同于2008年夏奥会,一是季节的问题;二是北京、延庆、崇礼三个地方温度不一样,这就给设计提出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在材料应用上,既要满足保暖防护功能,还应尽可能助力选手更好发挥 。
冬奥制服装备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穿着使用,包含服装、鞋品、配件三大类 。这套从600多个外观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制服装备,前后进行了8轮版型优化,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科技含量,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将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 。
设计师贺阳解释了冬奥制服的“双奥”传承,比如上衣的灰色水墨意象,源自冬奥色彩中的长城灰,而长城灰正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色彩延展而来,连接了北京夏奥与冬奥,体现“双奥之城”的风采 。
冬奥核心图形的设计展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融合了京张赛区山形、长城形态,以及《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 。制服外观设计,将冬奥核心图形合理地拓展到立体化的服装上,运用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笔触、浓厚淡薄的线条、远近虚实的层次,将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在色彩选择上,沉稳的墨色和跃动的霞光红展现了工作人员的实干和热情,中性的长城灰彰显技术官员的客观公正,明亮的天霁蓝展示志愿者的青春活力,纯洁的瑞雪白作为调和色,象征着“瑞雪兆丰年”,也契合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时间——春节期间 。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称之为“在冬奥赛服上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中国造” 。
助力运动员与时间赛跑
“竞速类比赛中,0.01秒就可能决定一块金牌的归属,这0.01秒的差距也许就来自服装和装备 。”刘莉表示,速度滑冰等竞速类比赛追求“快”,所以服装首先要考虑风的阻力 。研发过程中,一般是对运动员最佳姿态进行扫描,获得一个服装样板 。减阻,是竞速类项目中“快”的核心 。刘莉以一件速度滑冰集体出发项目的比赛服为例介绍,这件比赛服是一种躬身的状态,也是有运动姿态效果的服装,被称为“站不起来”的比赛服,其关键就在于立体裁剪、减阻、适度的压缩效果三方面 。
研发人员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姿态、速度特点,制备高性能减阻面料,并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应用于服装减阻设计中 。通过实验,团队发现:并不是越光滑的表面风阻越小 。
“恰恰是一种有肌理的凹坑结构面料,产生的阻力是小的 。”刘莉介绍,在身体不同部位,凹坑结构的形状、大小、深度都是不同的 。同时,根据滑行姿态设计的“站不起来”的版型,不仅帮助运动员保持姿势,也有效降低了阻力系数 。
经风洞测试验证,最佳姿态速滑服比海外采购的减阻超11%;新款短道速滑服最大减阻率超过10%;根据高山滑雪项目各小项速度差异较大的特点,细化有关比赛服设计,其最大减阻率超过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