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月7日 , 由中国能源报社主办、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北京国富恒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讨暨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以《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
以下为演讲摘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质是能源高质量发展 , 一些文献称能源系统很难同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 , 绿色低碳这三个目标 , 因此被称为“不可能三角” 。我认为 , 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经济可行的能源系统才会被社会接受、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 , 三者缺一不可 。新型能源系统必须逐步做到满足这三个目标 , 使之成为“可能三角” , 才是高质量的能源系统 。
在此 , 重点讨论其中最核心、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安全可靠”问题 。如何实现安全可靠呢?离不开“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八个字 。确保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韧性是其发展成长的底线和责任 , 即使在极端的天气下 , 也要避免电力供应出现较大功率缺额的风险 。
第一是从“源”出发 。新能源发展要做好全系统战略 , 自身需要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 , 并做到协同友邻 。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由本国掌控 , 会增强我国能源资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
除了非水可再生能源之外 , 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发展必须确立多能互补的策略 , 让各能源品种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在高效、清洁化出力发电的同时 , 应有序安排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 , 参与深度调峰 , 确保机组安全运行 , 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对调峰辅助服务应有补偿政策 , 体现煤电的供电价值和灵活性价值 。
除此之外 , 新型电力系统也要进一步发展水电 , 我国水电装机和出力均有一定潜力 。核电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要发挥稳定基荷的作用 , 在安全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 , 我认为在2030年前达到1亿千瓦以上装机是完全可能的 。
第二是“网” 。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 , 数字技术可提升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 , 与传统电力技术融合促进电力系统各环节智能化 , 推动电网可观、可测、可控 。
数字技术还可支撑电网以信息流引领优化能量流、业务流 , 增强电网的全息感知能力、开放性、交互性 , 使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 。同时 , 智能电网可以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可控性 , 具备吸纳不稳定电源的能力 。数字与能源结合 , 通过能源互联网 , 把能源生产端与消费端连起来 , 实现能源系统快速响应和实时负载平衡 。
传统大电网也要向大电网与微网互补共生转变 , 建设智慧配电网 , 以便适应适应分布式能源并网、储能、电动车等 。电网还需强化跨省、跨区域输电能力 。
未来 , 大电网要和微网、有源配电网、局部直流电网相相协同 , 对电网的调度运行方式、控制策略、调节能力、抗风险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
第三是“储” 。发展商用化的储能(热)技术 。储能技术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节点 。储能技术的时移作用和空间转移作用 , 可提高系统的可控性和灵活性 , 不同的储能技术可应对不同周期的间歇性 。特别要注意 , 太阳能热发电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性技术之一 , 兼具发电和储能功能 , 对此应该给予一定重视 。
此外还有化学储能 。当前 , 多种电池储能技术进步很快 , 从发展趋势看 , 化学储能占比会越来越大 。非化石能源电解水制氢储能也值得关注 , 其可以提升风、光消纳能力 , 并且应对长周期的间歇性 , 将波动性的风能、太阳能转换为氢能 , 利于储能和传输 。
- 加强产业融合 赋能低碳发展 海尔卡奥斯智慧能源与“青碳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长文综述」康红普院士: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
- 远程汽车携手中铁联运打造新能源双挂列车
- 百度地图新增新能源导航2.0,号称智能充电规划,长途放心出发
- 比亚迪秦plus再度蝉联国内a级新能源轿车销冠
- 中国天眼率先发现神秘信号!47天重复1652次,院士:真有外星人
- 负荷冲击导致氨氮超标 怎么办?
- 宏光miniev上市销量突破55万蝉联16个月中国新能源销冠
- 十问中国能源 | 氢能突围遵循什么逻辑?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功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