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 二 )


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 储能均有应用市场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 到2025年 , 新型储能装机可超过3000万千瓦 。
第四是需求侧管理 。预计到2025年 , 需求侧响应达7000万千瓦 , 占最大负荷4%;长期则有望突破20% 。需求本来就具有柔性 , 通过数字化管理 , 可引导用户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电力需求 , 利于维持系统平衡 。比如 , 山西芮城光储直柔项目已建立成功试点经验 , 电力发展分布式电力网 , 用电终端发展灵活用电的柔性负载 , 以便有效消纳风、光 。建筑里面的光储直柔、柔性用电是新能源电力消纳和调节的关键之一 。
【杜祥琬院士: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实现“可能三角”】总之 , 横向多能互补和纵向源、网、储、荷 , 发、输、配、用协调规划 , 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 , 发展各种商业化的储能技术有可能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可靠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蹴而就 , 而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 , 新型电力系统比例将逐步提高 。第一阶段是建设期 , 主要是在碳达峰之前逐步形成适合新能源的电力市场和交易体系 , 碳交易市场也要进一步完善 。该阶段重在“先立” , 传统电力和新能源协调互补 , 技术进步将推动各种储能和灵活性资源成本下降 , 使灵活性资源获得合理权益、体现调峰价值 , 实现电力的物理系统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 , 充分发挥数字成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 。
在此阶段还要积累两个经验 , 一是新能源与储能和灵活性资源相结合的经验 , 二是火力发电与非化石能源发电相结合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成熟期或者说发展期 , 进一步发展新型电力系统 , 能够高经济性地解决各种转型成本 。同时 , 深入研究和防范风险 , 使之成为与各电源品种、各种基础设施融合的新型国家综合基础设施 。
实现“可能三角”没有原理性障碍 , 却也不是现有技术能力可以完全解决的 。创新为王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 实现碳中和过程 , 是一个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 , 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多的实践 。
(文丨本报实习采访人员 姚美娇/整理)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丨闫志强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