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中国能源 | 氢能突围遵循什么逻辑?

202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 氢能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一起 , 被共同规划为“未来产业” 。多个省市相继在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氢能产业 , 资本市场上氢能源概念股受到追捧 。
氢能的发展前景及路径 , 可以从科学逻辑、工程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三个方面来分析:基于科学逻辑的氢能前景无限且尚无替代品 , 其工程技术进步的速度会降低产品的成本 , 进而决定氢能商业化的场景和进度 。
科学逻辑:氢能无可替代
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 意味着未来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方式会发生重大变革 。在供给侧 , 可再生能源会成为主流 , 其他能源成为补充;在需求侧 , 主流的能源消费方式会向电气化转变 。

十问中国能源 | 氢能突围遵循什么逻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氢能在科学上是没有问题的 。它零污染、能量高、资源丰富、用途广泛 , 一些观点甚至称其为“终极能源” 。
严格来说 , 氢是二次能源 , 它是能源的载体和化学工业的原料 。传统的化石能源时代 , 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电能并同时作为工业的原料;可再生能源时代 , 这个顺序要倒过来 , 是用电能生产氢气作为能源 , 同时氢成为过程工业深度脱碳的原料 。氢和电都是能源的载体 , 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氢电混合的社会 , 宜电则电、宜氢则氢 , 不适宜直接用电的领域 , 则是电能到氢(化学能)再到电能或直接作为工业的原料 。
氢能的科学性在于 , 它可以解决当下我们面临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时空错配问题 。能源使用的时空转换目前通过两种方式解决:电网传输和储能 。
就现在的大规模储能方式而言 , 空气储能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化 , 抽水蓄能受资源条件的限制 , 无法在风力或者光照条件好的可再生能源集中区域配备 。现在看 ,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联接的上游是可再生能源发电 , 联接的下游则是分布式的电气化应用场景 , 现有的体系显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新的能源传输网络应是宜电则电、宜氢则氢 , 靠着空中电网和地上管网的融合 , 来解决当前能源供能端和用能端的时空不匹配问题 。
锂电池的本质是储能装置 , 氢燃料电池则是发电装置 。氢燃料电池技术进步很快 , 有许多锂电池无法企及的优点 。
一是能量密度 。对交通工具而言 , 能量密度越高越好 , 但即使是固态锂电池 , 其能量密度要实现500瓦时/千克也是极困难的 , 远低于汽柴油的能量密度;而氢能的质量能量密度远高于汽柴油的指标 。
二是续航里程 。乘用车使用时间相对少 , 对充电的及时性要求不高 , 所以锂电池最先在乘用车领域推广;但商用车的用途决定了它对充电的及时性和能量密度要求很高 , 目前锂电池无法解决这个瓶颈 , 特别是对于中远程、中重型卡车以及大功率的船舶等商用运载工具 , 理论上得依靠氢燃料电池来填补 。
三是规模成本 。锂电池使用了锂等有限矿产资源 , 这就决定了其在规模小的时候 , 成本还可控制 , 规模越大则受资源限制可能成本越高;氢燃料电池所用材料除铂催化剂外均是普通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 而铂催化剂并不消耗且回收方便 , 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 在这方面相对锂电池优势明显 。
理论上 , 氢能是一种完美能源 , 它的发展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化石能源价格 , 二是碳排放价格 , 三是氢能技术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