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院经济” 铺就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2月9日 , 上游新闻采访人员来到了璧山东林大道92号 。这里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高新产业研究院)所在地 , 也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 , 规划打造30万平方米 , 目前一期13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 , 二期正在装修 , 由高新产业研究院孵化的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汇集在这里 。上游新闻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 , 随着基地中试基地的开启 , 在孵企业也陆续复工 , 这个汇集了多家科技企业和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基地 , 牟足“虎”劲 , 开局争先 。
创新“研究院经济” 铺就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批量“孵化”实验室成果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创智能”) , 这家成立于2019年12月的科技企业 , 是高新产业研究院和重庆大学联合成立的一家研究型高科技企业 , 核心团队都来自重庆大学 。华创智能负责人介绍 , 公司是国内最早组建并从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实现的专业团队 。功率等级覆盖100W~100KW全国首条电动汽车移动式无线充电示范项目、苏州同里世界首条“三合一”电子公路 , 都出自这个团队之手 。
据介绍 , 该公司研发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用于无人机、AGV、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水下设备等无线充电使用 , 从而解决了特殊环境下供电的灵活性和安全性问题 。并取得意向订单约6000万元 , 正在规划建设2000m2AGV无线充电自动化生产厂房 , 预计产能1.5亿元 。
一直以来 , “实验室”成果如何’走出来 , 实现产业化 , 是很多科研人员最头疼的问题 。很多科研人员懂技术却不一定懂运营 。
对此 ,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 该研究院每年定期定点到高校、院所、企业等搜罗和筛选适合璧山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并与其合作 , 提供资金、设备、团队甚至是市场 , 帮助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化 , 这就是“研究院经济”模式 。
高新产业研究院成立以来 , 各孵化公司成长态势迅猛 , 截至2021年12月 , 研究院及孵化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约6000万元 , 投入研发经费7000余万元 , 取得订单总额超6亿元;平创、鼎旺、华创、峰极、中创鼎新、燃料电池、宸硕等7家企业有望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
完善平台打造创新“摇篮”
栽好梧桐树 , 引得凤凰来 。只是很多项目在初创期 , 只是一只刚刚孵化的雏鹰 , 嗷嗷待哺 。为了让优秀的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 , 高新产业研究院从初创企业实际需求出发 , 坚持“孵”、“育”并重 , 对科创团队“扶上马、送一程” ,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思路 , 提供从孵化项目引入到产品打入市场的全方位、全要素赋能增值服务 , 助推孵化企业逐步跨越三年初创期的“死亡之谷” , 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
鼎旺科技成立于2020年7月 , 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 专注研发的柔性光电薄膜是新型显示技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 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显示面板、触控屏幕、智慧窗膜等 , 已形成专有的成套设备与工艺 。成立1年不到的时间内 , 已与创维、京东方、小米、地方教育局等合作 , 取得订单超过2亿元 , 并与日本安川首钢机器人公司达成合作 , 已启动10000m2智慧工厂建设工作 , 打造国内首个自动化大尺寸硅基新材料显示模组工厂 。
在鼎旺科技负责人看来 , 公司能够快速发展 , 离不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成果孵化条件 , 特别是在资金和场地上给予了巨大支持 , 给公司前期的孵化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 也推进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为了服务好在孵企业 , 高新产业研究院打造出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 , 包含柔性生产线、环形流水线等中试生产线2条 , 专业中试平台12个 , 高低温老化实验、电气火灾智能防控、3D打印加工中心等研发实验室9个 。此外 , 为了加速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 高新产业研究院还打造了资源共享技术平台 , 整合各类专业服务资源 , 保障企业专注核心业务 。“我们还推出技术咨询服务平台 , 加强企业与专家人才、创新项目等资源的链接 。”高新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