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空天院完成陆地探测一号载荷研制与数据接收任务
本文转自: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月26日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LT-1A)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月9日傍晚 , 卫星通过携带的合成孔径雷达(以下简称LT-1 SAR)载荷首次实现在轨成像 , 图像质量优异 。其中 , 卫星载荷由中科院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负责研发 , 卫星数据由空天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负责接收 。
据悉 , 中科院空天院作为我国第一部机载SAR和星载SAR的研制单位 , 长期致力于我国星载SAR的技术攻关和研发研制工作 。自2011年 , 空天院全过程开展LT-1卫星规划、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等任务 , 最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中断相位同步、多模式混合极化和多自由度编码发射信号等技术突破 , 大大推动了SAR技术的发展 。
LT-1 SAR载荷是我国首个以差分干涉测量为主任务的对地观测系统 。为确保卫星测量精度 , 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 , 研发了高精度SAR相位内定标器 。通过高精度SAR相位内定标器 , LT-1 SAR不仅可在开机成像过程中精确测量相位短周期变化 , 而且可以在卫星8年寿命期间精确测量相位长周期变化 。得益于此 , LT-1 SAR获取同一地区的多幅雷达图像后 , 将有望获取地表毫米级精度的形变信息 , 在地表形变测量、地形制图、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监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中科院空天院完成陆地探测一号载荷研制与数据接收任务】据介绍 , LT-1A星将与马上发射的“双胞胎兄弟”LT-1B星形成星座 , 双星以公里级别的距离相伴飞行 , 通过双基SAR干涉体制协同对地面成像 , 获取地表高程信息 。双基SAR干涉体制最大的难题是两个空间相距数公里远的雷达如何在以7.6km/s飞行的同时做到相位同步 , 犹如“两个人分别坐在两条平行的以7.6km/s速度飞行的航天器上 , 在万亿分之一秒时间内做到心跳一致” 。为了解决该难题 , 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经过技术攻关 , 在国际首次提出了非中断相位同步技术 , 并结合前述相位定标技术 , 使两个分置的SAR系统相位同步精度比国外同类技术高出一个数量级 , 确保了LT-1双基SAR体制实现米级精度高程测量 。
除干涉测量体制 , LT-1 SAR载荷还具备多模式极化成像能力 , 可实现对其材料特性、几何形状和方向取向等信息的测量 , 对于获取更丰富地物信息具有极大潜力 。同时 , 为解决全极化成像与幅宽及可视范围的矛盾 , 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提出了多模式混合极化和新体制波束赋形等一系列新技术 , 使全极化模式成像幅宽和可视范围均得到大幅提高 , 提升SAR卫星观测效能与性能 , 提高土地、减灾、测绘、林业等行业的定量遥感业务能力 。
此外 , 受能源限制 , LT-1 SAR载荷高分辨率模式连续成像时间有限 。为了满足用户对雷达连续成像时间的迫切需求 , 空天院载荷研制团队提出了多自由度编码发射信号技术 , 可使LT-1 SAR系统开机时间提高22% , 提升卫星观测效能 。
作为LT-1A星的数据接收部门 , 2月9日17点55分和19点34分 ,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及喀什站先后成功跟踪、接收到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下行数据 。接收任务时长分别为3分14秒和2分30秒 , 完成总计36.66 GB数据的实时接收、记录、传输 。这是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在发射后首次载荷开机下行观测数据 , 接收到的数据均处理正常 。
此次LT-1A获取首轨高质量的图像 , 为后续LT-1卫星编队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合双基SAR干涉测量与多模式极化成像体制 , LT-1卫星系统将成为国际上首个具备单轨多模式极化干涉成像能力的SAR卫星 , 其典型应用之一是可测量森林生物量 , 为实现碳循环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 进一步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 。
-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开采扰动空间CO2地下封存途径与技术难题探索
- 信通院公布2022年春节移动互联网流量接入情况
- 好消息!龙口法院卷宗集约处理平台获国家专利认证
- 中国科技馆巨幕影院将举办胶片电影落幕演出,随后将关闭改造
- 创新“研究院经济” 铺就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 阴阳师|庭院一初见所见为何族答案是什么(镰鼬猜灯谜第二天答案分享)
- 阴阳师庭院一初见所见为何族答案是什么(阴阳师猜灯谜第二天答案2.10)
- 「“四有”法官」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王素洁:“硬核”多面手
- 上海新华医院2022年2月份特需门诊一览表
- 博主未实际测评就发布手机、平板测评内容 被法院判决道歉并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