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的第一天,旁边的同事悄悄提醒我说不要在电脑登录个人微信

姜珂在某头部大厂做运营 , 离职之际 , 出于优化简历的目的便下载了几份在职期间自己参与的项目文档 , 结果是公司的安全审计找到了她 。
“我是先下载文档 , 再提交的离职申请 , 下载时并没发现什么异常 。”姜珂表示 。“后来才了解到 , 公司的离职审批都会有一个安全审查的环节 , 只有安全组查到并证实我没有问题后 , 离职申请才会批准通过 。”
姜珂在离职之际下载文档的行为被公司查到 , 最终公司要求她删除部分文档并做了情况说明后才通过了离职申请 。
公司出于对内部文件的保密 , 对离职人员进行安全审查有合理的一面 。只是经过这件事 , 姜珂感叹:“我下载了什么文档 , 下载了多少份都被查的一清二楚 。可以想见在公司的电脑上员工并无什么隐私可言 。”
姜珂表示 , 这件事后她从一些老同事那里了解到 , 像U盘拷贝、在线文档下载等都会留下痕迹 。为了避免离职时公司找茬 , 大家备份文件时都是小心翼翼尽量不留下痕迹 。对于想要跳槽的同事 , 也基本不会用公司的Wifi去浏览招聘软件或投递简历 。
工作期间自己的项目文档备份、日常适当的摸鱼调节等 , 对每个打工人来说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
可是公司为了防止机密泄露、规避打工人摸鱼、甚至分析员工离职倾向等保障公司隐私及权益 。大部分公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监控员工的行为 。
对于大多数社会员工而言 , 工作与生活很难完全分开 。因此 , 在保全公司隐私的机制下 , 个人隐私往往成为牺牲品 。
近日 , 伴随着知乎裁员的消息 , A股上市公司深信服一款名为“行为感知系统“的产品浮出水面 。企业在安装了该系统后 , 员工浏览招聘网站、投递简历等行为将被监控到 , 以此分析该员工是否有离职倾向 。
企业通过提前分析员工离职倾向以降低离职风险 , 仿佛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正常的风险预案 。整个事件的主要争议点在于 , 企业监控并获取员工个人行为信息已经逾越了某种边界 。
从去年国美公开批评摸鱼员工 , 到最近深信服的行为感知系统被推上舆论高点 , 公司监控员工的现象才被公开讨论 。光子星球与多位职场人士交流后发现 , 这类现象在职场早已司空见惯 。
打工人在公司不配拥有隐私?
秋涵是一名IT行业从业者 , 前不久刚从一家软硬件结合的科技公司离职 , 她在这家公司待的时间不满三个月 。
她离职的原因是“太压抑” 。
离职的第一天,旁边的同事悄悄提醒我说不要在电脑登录个人微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公司每个角落都被监控覆盖了 , 工位上的监控基本正对着员工的电脑” , 秋涵吐槽到 , 连一个小小的茶水间装了四五个 , 就差厕所没装了 。
“上班的第一天 , 旁边的同事就悄悄提醒我说不要在电脑登录个人微信 , 可以直接把个人微信从电脑上卸载 。当时用的企业微信就更不用说了 , 聊天记录公司都能看到 。”
同事之所以提醒她 , 是因为以前有员工私下通过个人微信加了某个客户的微信 , 被老板发现并被约谈 。而且从日常的交谈中大家越发感受到领导了解大家的一举一动 , 由此才断定公司的电脑可能是被监控着的 。由于是公司的电脑 , 大家能做的就是尽量规避个人隐私的暴露 。
秋涵表示 , 从第一天去这家公司就一直小心翼翼 , 在电脑上不敢打开任何与工作无关的页面 , 也不敢与同事闲聊 , 只有上厕所的时候稍微放松一些 。
个别公司出于领导层的强控制 , 通过监控驱动员工在工作时间专注于工作 , 同时防止公司信息外泄等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