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真实生长》:三个北京高中生的成长之路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校园、真的了解教育是怎样发生的?我们都曾经历过校园生活 , 但或许从没有机会 , 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观看、去审视一个人怎样被教育改变 , 并以足够的耐心 , 看一件件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 , 怎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人 , 并最终造就他今天的模样?
将于2月24日腾讯视频上线的《真实生长》纪录片 , 聚焦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真实生长》的导演组从2012年—2020年 , 跟踪拍摄了北京十一中学三位主人公——非典型学霸、文艺女生和默默努力的乖乖女 , 讲述他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的8年成长历程 , 近1000小时的拍摄素材浓缩为5集 , 每集35分钟 , 观众因而会更加剧烈地看到他们的“生长” 。
纪录片《真实生长》:三个北京高中生的成长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真实生长》海报
《真实生长》的故事从2012年开始讲起 , 彼时 , 素质教育模式在全国推行 , 走班制、导师制、选课制等这样新鲜的特色课堂进入校园 , 给当时的校园与学生带来极大的震动 。
观众会在第一集看到学生组成的“内阁”征求学生意见 , 希望就“是否应该把手机带进学校”与学校进行沟通 , 并认为“一切权力不经过征询 , 都是妄言”;学生在选修课上分享“万能青年旅店”的歌词 , 感受着其中的蓬勃和悲伤 , 也在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中写下:“终于到来了 , 这是属于新世界的黎明” 。
我们看过太多温驯的、沉默的、或被一套话语体系规训后盲目激越的青年 , 但《真实生长》中呈现的是另外一些样态 , 他们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准确的表达 , 他们思考“他为什么没有激情 , 他是找不到他如何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 , 他们焦虑于“以‘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的史学观去应付一场考试是庸俗化的过程”……
2月22日 , 《真实生长》观影会在北京举办 , 《真实生长》监制朱乐贤、剪辑指导徐小明、导演张琳和教育创新与学校变革研究者、时任北京十一学校战略顾问李茂进行了分享 , 《真实生长》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也到场与观众见面 。
纪录片《真实生长》:三个北京高中生的成长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活动现场
《真实生长》第一个镜头素材拍摄的时间是2012年8月 , 片中出现的很多镜头也很有时代感 , 比如点外卖要通过电脑、付款需要用现金 。“但其中表现出来的青春张扬 , 包括我们里面 , 老师跟同学们之间是怎样相处的 , 放到现在依然非常吸引人 。并且 , 我们希望在里面看到的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们真正在想什么 , 是怎么学习和生活的 , 他们内心的期待、彷徨是什么 , 这些东西都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 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永远去追问和关注 。”导演张琳谈道 。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的核心观点为 , 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激发他们个体的发展之路 。而这也是《真实生长》所探讨的问题之一 , 即: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 。
纪录片《真实生长》:三个北京高中生的成长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真实生长》剧照
因为“双减”的大背景 , 《真实生长》遇到了一个适合播出的窗口期 , 教育创新与学校变革研究者李茂认为 , 虽然《真实生长》中 , 老师是配角 ,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教育是怎么发生的 , “其实我们需要更多地支持学校作出探索 , 做探索的学校还是太少了 , 受到的束缚太多了 , 因为教育足够的复杂和困难 , 我们要做很多的尝试 。另一方面 , 对于这些探索学校所做的改革或标志性的举措 , 未见得就可以当作一个药方一样拿过来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另外 , 学校这个系统因为承担了太多的期待已经不堪重负 , 而一个孩子理想的成长环境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