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第二家园会是“流浪地球”吗?中国科学家发起“地球2.0”项目,普查银河系类地行星( 三 )


人类第二家园会是“流浪地球”吗?中国科学家发起“地球2.0”项目,普查银河系类地行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微引力透镜法”示意图
【人类第二家园会是“流浪地球”吗?中国科学家发起“地球2.0”项目,普查银河系类地行星】葛健说 , 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密度非常大 , 尽管单个恒星和前景目标 , 包括恒星和行星 , 能对准发生微引力透镜效应的概率很小 , 但银心附近数量庞大的恒星大大增加了发生微引力透镜事件的总量 , “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发现不少质量较小的行星 , 甚至‘流浪地球’” 。
“开普勒望远镜口径大约1米 , 视场做到100平方度已经是极限了 。但我们创造性地用6个30厘米的较小望远镜来实现500平方度的超大视场观测 , 同时让6台望远镜观测同一个视场的目标 , 并将观测的数据叠加 , 从而实现一个较大口径望远镜的观测深度 。”葛健说 , 这样既实现了超大视场 , 又实现了观测深度的要求 , 也就可以看到更多星星 。
“地球2.0”项目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CMOS传感器 , 它的噪声非常低 , 可帮助“地球2.0”卫星比开普勒看得更深 , 同时这也将是人类首次将CMOS用于太空超高精度测光观测 。
此外 , 在卫星姿态方面 , 团队已完成卫星飞轮隔震系统的地面试验验证 , 将于今年4月开展在轨验证;在超高精度测光相机技术方面 , 已完成单探测器相机空间样机的实验室组装 , 开展了性能的初步测试 , 探测器噪声达到预期要求;卫星载荷的温控能力也从开普勒10℃上下的变化幅度降到0.6℃以内 , 大大降低了温度变化带来的仪器测量噪声 。
有了如此“搜星利器” , 葛健对项目实施信心满满:它不仅可以获得开普勒望远镜5倍的视场 , 仪器噪声比开普勒低20倍 , 同时还能通过使用先进的相控阵天线下载数据 , 解决了开普勒数据下载不畅的难题 。总体而言 , “我们的巡天能力将是开普勒望远镜的10到15倍” 。
超越开普勒
建最大类地行星样本库
“地球2.0”项目目前已组建起了由国内外3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的200多位天文学家参与的卫星科学团队 , 完成了卫星的科学目标研究 , 卫星载荷、超高精度导星和卫星平台的设计方案也均已完成 。
业内专家认为 , “地球2.0”项目实施后 , 将会使人类获得最大的类地行星样本库 。
尽管人类迄今仍未发现一个“地球2.0” , 但科学家们确信“地球2.0”的存在 。因为 , 通过开普勒望远镜 , 科学家们在一些较安静的亮星周围 , 已经找到了300多个周期短(少于20天)、但大小与地球类似的固体行星 。
“这些行星很可能是在原恒星气体盘完全消散后碰撞而成 , 因此和地球起源最为类似 。”葛健说 , 这些被称为“亚地球”的行星如果位于宜居区内 , 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一直想搜寻的“地球2.0” 。
而且 , 通过对各类类地行星样本进行深入分析 , 天文学家还有望揭开类地行星和流浪行星的起源之谜 。通过后续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观测 , 测量和研究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质量、密度 , 以及它们上面的大气、海洋和宜居性特征 , 甚至有望发现系外生命迹象 , 将系外行星科学研究跃升到“地球时代” 。
根据项目时间表 , 今年年底前 , 团队预计将完成全部技术攻关和实验室验证 。项目顺利立项后 , 可在2023年着手进行卫星的制造 , 2026年底前将可发射入轨 。再经过三到六个月的调试 , 望远镜最早可在2027年夏天开始目标搜寻 。
葛健预计 , 开始搜寻两年后 , 可能会有一些早期发现 , 到2031年整个项目的基本任务将完成 。根据部分模拟 , 项目预计将能找到约5000个类地行星 , 约200个流浪行星 , 以及十几个“地球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