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群的生存之道——集群行动

静谧的湖水上 , 一只鸟在空中游荡 , 在这里它是绝对的猎手 , 好整以暇准备享用水中的午餐 。
“该吃哪条鱼好呢?”它突然冲向水面 , 瞄准了水下的猎物 , 但还没等它接触到水面 , 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就从水中掀起 , 几乎将它吞没 。它只好丢盔弃甲连连逃窜 , 送别到口的午餐 。
平静的水面下为何乍起波浪?难道又是传说中的“水猴子”作祟?其实不然 , 这波浪正是弱小鱼群的杰作 , 是猎物对命运的反击 。
鱼浪接鱼浪
在鸟类尖尖的喙和有力的爪之下 , 水面下成群结队的小鱼就像开放式自助餐 。这场生存竞争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鱼只能坐以待毙——数万条好吃的小鱼团结在一起 , 就能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一样搅起波浪 , 逆转战局 。
鱼群的成员是野花鳉(Poeciliasulphuraria) , 它们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 , 身长不足5厘米 , 生活在墨西哥南部的硫磺泉 , 目前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 。
鱼群的生存之道——集群行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看起来很适合一口一个的野花鳉|iNaturalistNZ
野花鳉以爱“团建”制造波浪而闻名 , 但人们一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在河边蹲守 , 研究者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每当捕食野花鳉的鸟类出现在水面上空时 , 数十万条鱼就会齐心协力 , 一起搅出巨大的波浪 。这时 , 每立方米水中簇拥着多达4000条鱼 , 它们制造的每个波浪可以持续3到4秒 , 一浪接一浪 , 鱼群掀起的波浪会一直重复长达2分钟 。
这样的“鱼浪”能赶走捕食者吗?
野花鳉有两种天敌 , 翠鸟和蝇霸鹟 。这两种捕食者的特点不同 , 翠鸟会跳入水中捕鱼 , 引发很大的鱼浪 , 而蝇霸鹟会用它们的喙掠过水面 , 点杀小鱼 。
鱼群的生存之道——集群行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野花鳉的生活环境 。左边是它们的两种鸟类捕食者:翠鸟(上)和蝇霸鹟(下);右边是野花鳉鱼群(上)和它们制造波浪时的活动(下)|参考文献[1]
研究者发现 , 一旦鱼儿制造出了波浪 , 翠鸟和蝇霸鹟的捕食频率都降低了 , 它们在两次捕猎之间的等待时间都成了原来的2倍 。鱼儿引发的波浪显然给它们出了个难题:翠鸟和蝇霸鹟不得不根据鱼浪的方向切换攻击的出发点 , 寻找合适的俯冲角度 , 成功率也大大降低了 。
野花鳉鱼群制造的波浪 , 不仅降低了自己被天敌吃掉的可能性 , 对鸟类来说其实也不无好处:波浪在警告鸟类“我们已经发现你了” , 鸟儿学会在这时果断地偃旗息鼓 , 静静等待下一次机会 , 对它们来说也是节省体力的好方法 。
鱼群的生存之道
集群行动不仅是野花鳉的存活秘籍 , 也是鱼类最常见的生存之道 。
50%以上的鱼类在幼年时成群活动 , 成年后也有超过25%的鱼类选择过大型集体生活 。成年沙丁鱼组成的迁徙鱼群 , 甚至可以达到7千米长、1.5千米宽、30米深 。
【鱼群的生存之道——集群行动】鱼群的生存之道——集群行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遇到捕食者时 , 沙丁鱼群会形成漩涡形的“饵球” , 用来吓跑捕食者|EdBierman/Flickr
但成千上万的鱼聚在一起 , 不是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吗?其实不然 , 海洋环境的光学特性和陆地上大不相同 , 光线被海水中的物质吸收和散射 , 导致海里的可见距离极短 , 因此不管是一条单独行动的鱼 , 还是一大群鱼 , 被捕食者发现的最短距离都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