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如何用够10年:硬件决定上限 软件决定下限

在前段时间的一篇文章中 , 我们讨论了OTA这个有趣且普遍的功能 , 并且有一个直白的结论:OTA是数码产品与时俱进的最佳途径 , 也是短期内不被淘汰的唯一救命稻草 。
但我们也知道 , 不是所有数码产品都有一个较短的生命周期 , 一些手机本身性能优异 , 加之用户使用习惯良好 , 它们的使用寿命就可能长达3-5年;而单反、微单等数码相机的生命周期则很有可能至少达到5年 , 智能电视也是如此 。
排除一些故障、损坏、OLED烧屏等因素 , 智能电视尤其是液晶电视本身的硬件寿命能够长达十年以上 , 这基本成为了液晶对比OLED的固有优势 。
但硬件只决定了智能电视使用寿命的上限 , 决定其下限的则是电视系统的内容和功能支持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T服务 。
除非我们将电视作为一个显示器 , 仅连接各种盒子、游戏主机使用 , 电视系统的功能总是跻身于选购智能电视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 这也是我们时常为读者带来不同电视系统的页面逻辑、内容和使用体验的意义 。
【智能电视如何用够10年:硬件决定上限 软件决定下限】与大部分数码产品一样 , 一台智能电视中也有能人为改变和不能改变的部分 , 想要实现类似PC的硬件级DIY仍然是个遥远的梦想 , 所以作为售后服务的升级更多存在于软件层面 。
同样 , 软件层面的更新支持有时是优化运行效率 , 有时是提供更多功能 , 以缓解硬件层面的局限和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
智能电视如何用够10年:硬件决定上限 软件决定下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两个概念虽然名称相近 , 了解其内涵后却不太容易混淆 。前文提到了内容与功能 , 这正是OTT中两大需要进行实时、在线更新和升级的部分 。
内容方面很好理解 , OTT越过了一些“传统步骤” , 直接为用户提供影视资源等内容服务 。
这既给受众带来了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 同时也对热点内容的时效性提出很高的要求 , 时事新闻需要即时推送到用户主页 , 各版权平台最新的影视资源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电视系统或软件的页面中 , 以焦点图和卡片的形式进行曝光 。
从这个角度看 , 内容的更新——无论是内容本身 , 还是内容的播放量、曝光度、热度、相关度等带来的排列变化 , 这个过程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 , 与我们一般理解中的OTA大相径庭 。
但如果这个过程停止了 , 也就意味着这台智能电视的系统失去了在线支持 , 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大限已至 。
功能方面的更新升级则是我们更经常接触的OTA形态:通过系统设置中特定的选项 , 在新版本推送后进行在线的升级 , 伴随着一个较大内容包的下载安装 , 以及电视本身的关机重启 。
它所涉及的更多是电视系统本身的界面变动、功能提升 , 以及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修复 。
我们熟知的电视OTA案例有:增加对某些本地资源格式的解码播放能力 , 对于游戏主机、回音壁等外设进行VRR、ALLM、ARC等功能的适配 , 增强MEMC动态补偿性能与HDR内容画面表现等等 。
只不过 , 这类底层功能的OTA升级不可避免地与“画饼”现象联系起来 , 由于当下科技数码类产品普遍具有的OTA能力 , 有许多在发售之初无法提供的功能由厂商向消费者承诺未来可以提供 , 从而吸引更多人选择 。
但即使是相对生命周期更长的智能电视 , 能够留给厂商进行后续升级的时间和空间也不会太多 , 而消费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打磨完善、到手即用的产品 。
智能电视如何用够10年:硬件决定上限 软件决定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