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中的“去小米化”( 二 )


更为消费者熟知的应该是第三个圈层——生活耗材 。毛巾、牙刷、旅行箱、跑鞋和背包 , 这些周边生态链产品的推出和品类的完善 , 增加了线下小米专营店的销售频次和消费感知 , 更重要的是:它最符合小米的80%—80%原则 。
按照小米的逻辑 , 在定义产品的时候 , 米家通常着眼于80%用户的80%需求 , 其中80%用户指的是大多数的中国普通老百姓 , 80%需求指的是相对集中、普遍的需求 , 也就是生活刚需 。在这种逻辑下 , 小米生态链的产品都拥有一个共同特点:标准化高 , 但个性化少 。
那些初创公司活下来后 , 往往会发现:自己成了小米的影子 。
02
保姆式育儿
帮忙寻找团队核心成员 , 甚至有时候就是小米创始人加入 , 输出整套小米企业管理和产品方法论;同时提供资金、解决供应链 , 跟供应商们刷小米的“脸” , 最后再提供品牌和销售渠道以及售后支持 , 几乎每一家被小米投中的企业 , 都经历过它保姆般无微不至的照顾 。
小米通常会寻找在细分产品领域里具有竞争力和合作或者团队进行股权投资 , 为了实现向品牌公司的转变 , 大多数生态链企业都会在最初被小米的品牌形象吸引 , 投资完成后 , 小米也会与生态链企业共同设计和研发产品 ,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小米的ID设计团队甚至会帮助生态链企业进行产品外观设计 。
所以米家的产品通常会在技术、颜值、风格上具有高度同一性 , 不同商品之间互相产生协同引流效应 , 当你购买了小米的家居用品 , 为了保证家里风格的一致 , 你的购物车里大概率还是小米的产品 。这也成为了小米标榜生态链成功的一项指标 , 在小米2021年的财报中就明确提出: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达到了880万 。
研发完成后 , 小米会帮助生态链企业背书供应链 。
硬件一直是小米立身的根本 , 产业端的话语权让生态链上的企业在获得上下游合作关系的同时也拥有更大的议价空间 , 初创公司以较低成本进入硬件领域 , 形成的成本优势让他们先天就拥有了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 加上小米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5亿活跃用户 , “米粉“成了生态链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客群资源 。
依托于终端APP和IOT平台的发展 , 这些消费者最终又会变成了爆款诞生的源头 , 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 , 以此寻找产业级痛点 , 让生态链上的企业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 。
如果说小米硬件产品的生态链模式是最大化的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 那么新零售下的高性价比、多品类的硬件产品则成为了小米的流量入口 。覆盖人群扩大后 , 借助互联网服务 , 小米可以收集用户信息和反馈 , 打造爆款 , “铁人三项“在小米生态链上仍然在运行着 。以小米手环为例 , 自研的芯片和传感器降低了成本 , 聚焦用户的续航问题 , 同时支持小爱语音 , 爆款的背后是小米保姆式育儿的结果 。
最后通过内测后的生态链产品 , 小米会按类别开放米家和小米两个品牌 , 线上端的小米商城、有品商城 , 线下端的小米之家 , 渠道资源为生态链企业提供了线上线下营销支持 ,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转化率和连带消费 , 另一方面降低了生态链公司的销售费用 。
在这个过程中 , 生态链上的企业也彻底登上了小米的船 。
03
难以走出的襁褓
“把创业者变成老板 , 小米是一支舰队 , 生态链上每一家公司都是应该是高效运转的 。”用军事叙事来代替商业战略 , 是小米一贯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