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四 )


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在这背后是更为严重的是 , 水军刷分的灰色产业链 , 已经渗透进入了豆瓣的评分系统 , 甚至有用户爆料 , 有灰产人员私聊自己做水军 , 收钱打差评 。
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回想豆瓣技术与理想的初心 , 那是2005年 , 一个互联网平权的年份 , 大家相信人人都可以上网 , 平等获取信息 , 高效交流 , 世界也会因互联网的出现变得越来越高效 。
然而这种美好的假设并不正确 , 它完全忽视了区域间成百上千年的文化差异与经济基础差异 。
而在这十几年间豆瓣的确保持了“初心” , 但外部环境的变迁却将以不变应万变的“初心”异化 。
【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它就那么不紧不慢地盘坐在整个互联网市场里 , 安静得甚至显得诡异 。他可能成为淘票票、网易云音乐、电商平台 。
如今豆瓣看不到什么盈利的爆发点 , 根据天眼查显示 , 最近一次公开披露的融资还是十年以前 。
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谁能复制豆瓣?
阿北推崇的理念除了“长尾效应”外 , 另一个理念叫“不庸俗的商业化” , 这对豆瓣影响极其深刻 , “商业化不是庸俗 , 庸俗才是庸俗” 。
曾经 , 豆瓣最接近“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一个机会是豆瓣电影的商业化 。电影团队在当时以2、30人的团队规模把电影票市场份额冲到市场第二 , “猫眼被我们踩在脚底下” 。
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豆瓣内部曾有传闻 , 当时投资方“非常希望阿北能allin做电影票” , 内部很多声音也支持这个选择 , “好不容易赶上一个风口” 。
但阿北迅速把这个业务停掉了 , 他给的理由是:卖电影票不赚钱 。
但明眼人都明白就算不赚钱 , 卖票也是一个能把控渠道的法器 , 商业意义相当大 , 以阿北的聪明和前瞻性 , 他不可能看不明白 , “他就是不愿意赚这个钱 , 觉得这个活儿太脏了 。”
“脏”指的不是“钱的那种铜臭味” , 还是姿态优不优雅的问题 。做电影票意味着砸钱、铺人力 , 可能要把团队短时间内扩张到几百上千人规模 。
这种“堆很多人的、看起来劳动密集型的”事情 , 是阿北绝对不愿意做的事情 。
从“精神角落”到“精神病院”,豆瓣的“毒流量”何时休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拒绝是有代价的 , 但也是有收获的 。
在豆瓣 , 商业化内容几乎没有 , 除去娱乐组与追星组外 , 许多用户固执的追逐纯粹的兴趣讨论 , 排斥广告内容 , 小组整体发展上并不向盈利的方向靠 。
可能豆瓣用户数量和月活在众多互联网产品里都排不上号 , 但在互联网舆论中所受的关注度却极高 。
《失恋三十三天》改编自豆瓣神贴 。作者原本是分享真人真事 , 结果因为讨论声高涨 , 变为日更的小说 。最后被导演发掘 , 买下改编权 , 意外成为票房爆款 。
《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取材于“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 , “5年内抠出两套房”的奇闻引发很多人关注 , 组员的消费观也在全网引发很多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