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地震采集发生颠覆性变革

本文转自:中国石化报
黄土塬地震采集发生颠覆性变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地球物理华北分公司承担的和盛三维地震采集项目 , 运用“井震联合”全节点采集技术施工 。马献珍摄
黄土塬地震采集发生颠覆性变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物探项目组员工将节点仪摆放至充电柜 , 进行充电和数据下载 。董骐瑜摄
核心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地表沟壑纵横、表层结构复杂多变、黄土厚度达250米 , 在此实施三维地震 , 犹如榔头砸在海绵上 , 地震波吸收衰减较大 , 地震勘探成为世界级难题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不断进步 , 华北油气在空中、地面、地下均采用先进装备与仪器 , 黄土塬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实现颠覆性变革 。
□本报采访人员 马献珍
通讯员 鲁和平 赵 霞
日前 , 由地球物理华北分公司SGC2116队承担施工的华北油气彬长区块和盛三维地震采集项目 , 最高采集日效达3306炮 , 创中国石化鄂尔多斯盆地地震采集日效最高纪录 。“在黄土塬地区实施三维地震采集 , 日效能突破3000炮 , 真没想到 。”来甘肃庆阳市参加研讨会的物探专家们 , 对这个成绩赞叹不已 。
“这是我们上年度项目最高日效的3倍多 。”华北油气勘探管理部经理王付斌说 。
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进步 , 空中、地面、地下先进装备与仪器的应用 , 物探理念的更新 , 使黄土塬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实现颠覆性变革 , 也加快了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 。
高清航拍擦亮定位“眼睛”
过去 , 黄土塬地区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施工多采用“人海战术” , 通常要部署上万个激发放炮点、几十万个检波器接收点 , 因地形、地貌的特殊性 , 在这沟壑纵横且河流、道路、管线、村庄等共存的复杂地区 , 依靠人工实地踏勘 , 效率低、效果难以保证 。
“往年 , 像这种几百平方公里的地震采集项目 , 前期踏勘就至少需要1个月 , 有时设计好的炮点位置 , 到现场却因坡度较大无法布设 , 只能返工 。”华北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质控组李新说 。
在和盛三维地震采集项目上 , 华北油气首次运用无人机航拍 , 对620平方公里施工区域实施了高清航空摄影测量 , 高精度的高程、影像数据 , 使3D模式下的设计效果更加逼真、精确 。这就好比将实地的地形图搬到了室内 , 村庄、陡坡等无法布点的位置一清二楚 , 在室内精准完成激发炮点、检波点的设计 , 保证了高密度技术方案有效实施 。
高清航空摄影测量还使设计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现在我们根据设计的点位 , 野外能直接找到实际位置 , 符合率可达96%以上 , 设计工作比原来提前10天完成 。”李新说 。
同时 , 他们还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全流程、信息化的质控体系 , 面对海量数据信息 , 采用地震采集实时信息系统 , 减轻了人工反复查阅核实与设计数据是否符合的工作负担 , 保证各工序上传信息真实、准确 , 实现了对关键工序全方位监控 。
“激发炮点打井下炸药时 , 完井后测量井深的视频和下炸药的视频都要实时上传 , 让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不规范操作 , 消除井深不够、下药深度不够等造成的安全隐患 , 确保收到效果 , 推动项目提质、提速、提效 。”华北油气监督中心现场监督严岗说 。
全节点采集甩掉“长尾巴”
“它在这里 , 找到了 。”华北油气勘探管理部物探高级专家金东民按照手机的提示音找到了埋在地面的节点仪 。节点仪仅有手掌大小、体重还不到1公斤 。“它可是个神通宝贝 , 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 具备检波器接收、数据储存等功能 , 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 , 它的应用是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金东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