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马伯庸
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起风了 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勤余
《风起陇西》的第一集 , 董子健饰演的郭刚对陈坤饰演的陈恭说 , “起风了” 。这也是马伯庸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惯用开头——不管是《长安十二时辰》还是《风起洛阳》 , 风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隐喻 , 暗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阴谋又要开始实施了 。
“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 , 如果没有 , 那就制造一个出来 。”马伯庸向来不掩饰对阴谋论的偏爱 。他最擅长从历史的夹缝处入手 , 给区别于王侯将相的小人物创造一个可以辗转腾挪、发光发热的平行空间 。因为风是无形的 , 所以在马伯庸看来 , 看得见的历史事件背后总有看不见的好故事可写 。
但也正因为风是无形的 , 所以风波散尽后 , 一切又都没有改变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王朝没有被颠覆 , 《风起洛阳》里的洛阳是虚惊一场 , 而《风起陇西》也不例外——众多角色忙活了20多集 , 策划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 但最后的结果其实无关痛痒 。
这可以被认为是对历史的尊重 , 当然 , 更合理的解释是马伯庸无力也无意去创造一个陌生化的艺术世界 。他只是想为已知的历史增添点儿戏剧性 , 就好像广大网友都很熟悉的“下一盘大棋” 。听上去煞有其事 , 但内核是掩饰不住的无聊和空虚 。
千奇百怪的幻梦一场
《风起陇西》的观感是非常奇特的:充满解构意味的架空文本 , 却用极为写实、肃杀的拍法来处理;表面上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 , 从形式到内容却更接近美苏冷战的黑色电影 。
最明显的例子 , 大概就是风格极度割裂的台词 。陈恭说 , “今天的案情分析会”;李光洁饰演的诸葛亮说 , “要尽快做损失评估”;刘亭作饰演的阴辑说 , “烛龙专案小组”;还有“出外勤”“开晨会”“找我谈话”之类的现代词汇 , 数不胜数 。然而 , 诸葛亮上奏却使用文言文 , 甚至还有“陛下偶感微恙”之类莫名其妙、语句不通的台词 。由此产生的错位感 , 恰如每一集片尾的摇滚歌曲 , 让人摸不着头脑 。
这恐怕不是本剧在制作上“不用心” , 而是作品精神内核的自然体现 。马伯庸说过 , “如果把我称作《风起陇西》亲生父母的话 , 那么它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 , 祖母则是弗·福塞斯 。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 , 外祖母是丹·布朗 。”
以《谋杀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历史小说 , 以《豺狼的日子》为代表的政治谍战小说 , 以《达·芬奇密码》为代表的阴谋悬疑小说 , 当它们被拼贴在三国的历史中时 , 《风起陇西》事实上也就不可能会有什么确定的风格或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