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人工智能怎样融入学科创新?专家齐聚复旦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畅谈未来

本文转自:东方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怎样融入学科创新?专家齐聚复旦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畅谈未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与不同学科实现融合创新?在5月27日举行的复旦大学第56届校庆科学报告会综合场 , 六位专家从信息通信、类脑、医学智能诊断、能源经济学、传播学等不同维度展开了讨论 。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致辞中表示 , 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 打造融合创新的学术共同体是复旦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 , 为响应数据智能时代的召唤、促进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 复旦在学科布局中已经形成了多元化、高水准的新图景 。从成立大数据学院和研究院、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开始 , 逐步建立复杂体系多尺度、类脑芯片等一系列研究院 , 以及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AI3)研究院、智能医学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等 。文理医工因数据智能而交叉融合 , 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 成为了学校科研增量中的亮点 , 蕴藏了巨大潜能 。
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在《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报告中 , 从人类社会的三类生活空间谈起 , 论述了物理--—信息—认知“三域”交织的广义功能安全问题 。他表示 , 信息域、物理域、认知域在泛在互联要求下产生了新的安全问题 , 这些安全问题归一化表示为广义功能安全问题 。如不有效解决广义功能安全问题 , 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就如同“沙滩建楼” , 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系统的功能安全 。解决广义功能安全问题 , 需要建立内生安全防御新范式 。他还从网络认知环境、认知博弈内在机理等方面出发 , 概括了认知域存在的一系列内生安全问题 , 提出了认知域工程技术范式变革的思维视角、方法论、实践规范和实现路径 。
在名为《从脑数据到脑模拟: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报告中 , 大数据学院院长、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数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市脑与类脑中心副主任冯建峰以智能科学的发展为例 , 介绍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互为借鉴融合的历史 , 以探索脑科学为抓手 , 科学界将以发展全脑计算 , 来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 。他表示 , 生物系统可能是我们开发人工智能系统的最好老师 , 人脑是一个复杂的网络 , 我们需要跨学科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
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创新过程切入 , 在报告《最小自由能:AI的第一性原理》中探讨了他对新工科建设的全新认知 。他指出 , 新工科新就新在“发明创造”这四个字上 , 新工科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发明创造人才 , 构建发明创造工程 。他以防疫消杀智能设备为例 , 阐释了要实现融合创新就要基于目标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人员协同的智能融合、从需求到应用的产学研融合 。他表示 , 我们要构建因果引擎 , 尝试因果网络科研范式 , 形成新工业革命结构性先锋 , 并对学校在新型创新网络下的未来科技成果提出了展望 。
基础医学院教授、大数据研究院医学信息与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研究所所长刘雷在名为《生物医学大数据推动智能医学的发展》的报告中重点探讨了大数据驱动下的医工融合 , 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未来医学变革 , 并强调大数据时代改变着生物医学研究和健康医疗实践 , 也为健康医疗提供了获取真实世界大数据的机遇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他指出 , 复旦大学拥有交叉学科优势并展示了学校在智能医学方面的成果和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