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ai公司该如何布局?( 二 )


最要命的是 , “项目型公司”的商业增长是“加法逻辑”——“项目A”+“项目B”+“项目C”的简单累加 。但由于每个项目的定制化程度都极高 , 相互之间难以直接复制 , 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化 。因此 , AI公司要摆脱“项目外包商”的角色 , 就必须考虑商业模式的转型 。
分野
身陷做项目的“泥沼”之后 , AI公司开始主动求变 。这种改变最底层的逻辑 , 就是如何将AI从“加法式”的增长 , 进化为“乘法式”的增长 , 构建类似于“产品×销量”这样的商业程式 。而在经过多年的摸索之后 , 各家AI公司开始走出了一些差异化的战略路径 , 大致分为两个方向:
【未来十年,ai公司该如何布局?】第一类是做“软” , 成为“AI平台公司” , 即打造面向各行各业的通用AI基础设施 , 将算法以SDK软件的形式赋能百业 , 以实现规模化 。毫无疑问 , 这条路径具有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但挑战在于 , 面对各行各业碎片化的应用场景 , 是否能通过一个通用平台满足所有需求尚待时间验证 。此外 , 通用平台往往需要长期的高额投入 , 需要经历漫长的商业化进程 。
这类AI公司的典型代表是商汤 , 它明确将自己定位成“AI算法工厂” 。在商汤董事长兼CEO徐立看来 , 公司的商业化路径非常清晰 , 就是要通过其SenseCoreAI大装置的投入 , 形成更多的成本边际效应 , 最终形成规模效应 。基于这样一个AI基础设施 , 商汤希望围绕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领域打造软件平台 , 实现跨行业、大规模、高效率及低成本地生产高性能AI模型 。
第二类是做“硬” , 成为“AIoT产品公司” , 即将AI算法能力加载到标准化的IoT硬件产品中 , 并最终形成一套端到端的软硬产品组合 , 为行业客户提供完整的价值 。这种路径的优势在于价值闭环 , 即从最终客户需求角度出发 , 为其提供完整的价值输出 。但也同样存在挑战 , 毕竟做硬件非常依赖于完备的渠道和供应链 , 而这在短期内是AI公司所不具备的 , 在短期内必然造成产品成本的攀升和利润的下滑 。
旷视是这类路径的坚定支持者 。在旷视科技CEO印奇看来 , AI行业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 AI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或商业闭环存在 。AI本质上是一个效率工具 , 能够无形地渗透到各个行业 , 成为行业效率提升的催化剂 。所以 , 旷视不会成为一家平台化的公司 , 而是会打造几个支柱型行业作为立身之本 。用印奇的话来说 , 旷视要做“最硬AI公司” 。从2015年开始 , 旷视就提出AIoT是AI的产业化路径 , 并开始面向消费、城市和供应链三大物联网业务领域的客户 , 提供软硬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旷视期待通过提升AI产品的销量 , 最终实现规模商业化的目标 。
合围
对于旷视而言 , 如今看到海康威视这样的行业“老大哥”加入AIoT市场的争夺 , 应该并不感到意外 。毕竟 , 安防是AI落地较早且相对成熟的场景赛道 。在过去五六年间 , 包括旷视在内的多数AI公司都将安防作为商业化落地的重点 , 向海康、大华、宇视等一众安防行业巨头发起了挑战 。现如今 , 从智能安防转向更为广阔的AIoT赛道 , “AI新势力”和“安防巨无霸”对于安防市场的态度 , 却出奇一致 。
印奇表示 , 很多人会认为AIoT就是智能安防 , 就等于视频监控 。但实际上 ,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 , 传统的安防和视频监控只是一个非常狭小且垂直的赛道和应用 。当我们去看各个行业最核心的主应用、主赛道的时候 , 我们会发现AIoT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