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ai公司该如何布局?

AIoT这个巨头扎堆的赛道 , 最近又越发变得热闹起来 。
在安防巨头海康威视4月中旬举行的年度业绩报告发布会上 , 一项信息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在此次发布的年报中 , 海康威视刷新了公司的业务定位 , 将业务领域名确定位于“智能物联AIoT” 。海康方面表示 , 未来十年 , 伴随智能物联网的发展 , 公司将继续快速发展 。无独有偶 , 在4月份的旷视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上 , AI企业旷视科技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同样的信号:AI与IoT的结合 , 将是科技创新领域未来十年最大的机遇 , 整个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此次大会上 , 旷视推出了一揽子AIoT软硬件产品族 , 并面向合作伙伴宣布了最新的生态计划 。
近年来 , 包括各大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以及传统制造业公司 , 都纷纷围绕AIoT进行了战略布局 。现如今 , 一边是光环加身的AI新势力代表 , 一边是智能安防的行业霸主 , 为何也不约而同地将未来十年的战略方向瞄准AIoT?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后 , AIoT会是AI公司商业化的终极答案吗?
跌落
时针拨回到十多年前 , 深度学习领域的突破 , 让沉寂多年的AI迎来过一段高光时刻 。彼时 , 招揽技术大拿、比拼算法精度、刷榜国际竞赛 , 是早期AI行业的招牌“三板斧” 。斧子落地 , 新一轮风口若隐若现 , 资本闻风而动 , 不惜为AI企业挥金如土 , 唯恐错过下一座“宝藏” 。
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2016年 , 在AlphaGo赢下围棋“人机大战”之后达到了顶峰 。紧接着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势出台 , AI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科技和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下场布局AI 。据不完全统计 , 2017年国内新增的AI公司就有近8000家 。在2018年 , 该项数据更是迅速攀升至惊人的18000多家 。越来越多人相信 , 一个新的AI时代正呼之欲出 。
然而 , 剧本没有如期上演 。当AI的战局逐渐从“学术型竞赛”转入“商业化巷战” , 各种问题开始出现 。按照AI公司早期理想的商业模型 , 他们只需研发出标准化的算法SDK模块 , 然后将其集成在行业方案里 , 最后通过算法SDK的调用量实现商业化闭环 。薄利多销、一本万利 , 看起来是一笔“躺赢”的好买卖 。早期的状况也的确如AI公司所愿 , 包括移动App开发商、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企业 , 成为了最早的一批愿意为此买单的客户 。这些客户主动登门找上了AI公司 , 提出购买算法SDK的调用服务 。这种商业模式给AI公司带来了实际的收入 , 初尝甜头的AI公司开始有了一种错觉 , 实现规模化盈利似乎指日可待 。
未来十年,ai公司该如何布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然而 , 客户的需求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形成持续的、爆发性的增长 。随着技术壁垒越来越低 , 市场竞争格局越发惨烈 , 算法SDK的价格急速下滑 , 使得AI公司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减 。
既然线上场景走不通 , 那不妨试试线下?AI公司于是又将目光转向安防、金融、公安、零售这样的行业场景 。但他们很快发现 , 行业客户需要的不是单个模块或开发包 , 因为他们并不具备集成SDK的能力 , 他们需要的是一套完整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
一旦进入高度定制化的行业赛道 , 就意味着头顶高科技光环的AI公司 , 不得不被迫去接其它公司项目外包的“脏活”“累活” , 要么是给硬件公司提供算法 , 再从项目总集成商那里分得薄薄一杯羹;要么是自己干集成商的活 , 走高度定制化的路线 。“项目型公司”的弊端显而易见 , 首先 , 每个细分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 行业场景极其分散和碎片化 。这意味着AI公司每开拓一个新的场景 , 都需要相应行业know-how的积累 , 使得每个项目的实施周期都特别长 , 非常“吃”资源 。然后 , 由于缺乏渠道和供应链能力 , 利润空间通常会被压到极限 , 甚至有些项目完全是赔本赚吆喝 , 做得越多 , 亏得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