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三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幼儿园时期的邓加宇在指挥小朋友们合唱
邓加宇没有家人从事文艺相关的职业 , 父母都是湖南衡阳当地的企业职工 , 对音乐的热情是怎么生根发芽的 , 连他自己都说不清 。不过 , 家庭的稳定殷实 , 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拥有了电脑和MP3 , 也更早地打开了广阔的音乐世界 。他喜欢周杰伦、潘玮柏 , 幻想自己未来有一天也像他们一样 , 成为耀眼的歌星 。
“从小我就只想做音乐 , 没有别的 , 连(做别的事情的)这种念头都没有 。”邓加宇语气笃定地告诉我 。学吉他、学钢琴、参加校园歌手比赛、参加艺考……他做的每一个决定 , 几乎都与音乐有关 。
而这些决定 , 也都幸运地得到了身边人的积极反馈:家长支持他 , 老师喜欢他 , 女同学暗恋他 。他唱歌、弹琴、跳舞 , 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 但又并非典型的“好学生” , 打架、早恋、逃课 , 一件没落下 , 居然还同时保持着不错的成绩 。
生活一路高歌 , 在高中阶段达到顶点 。“特别自负 。”回忆起高中阶段的邓加宇 , 朋友范芽芽直言不讳地评价道 。晚自习 , 当其他同学都安静待在教室的时候 , 他逃课到学校的琴房 , 弹一首炫技的《克罗地亚狂想曲》 。
高三毕业后 , 十八岁的邓加宇做了一件在县城颇为轰动的事:开个人演唱会 。他拉来几个爱好音乐的朋友 , 负责吉他、贝斯和键盘 , 又用美图秀秀做了张演唱会海报 , 跑遍琴行 , 寻求赞助 。他思路清晰:你们提供排练场所、出设备、搭舞台 , 我们帮你宣传 , 扩大琴行的知名度 。最终真的有一家琴行同意了 , 老板也加入进来 , 成了鼓手 , 一个临时乐队就这样组建起来 。整个过程中 , 邓加宇没有花一分钱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时的邓加宇已经显露出“爱整活儿”的特质 , 这将为他日后的音乐事业打下基础 。
七月一个溽热的夜晚 , 演唱会在滨江公园举办 。广场舞的喧闹与邓加宇的歌声相互碰撞 , 他唱了郑钧的《私奔》、GALA的《骊歌》 , 台下有老人 , 有小孩 , 还有同学专程从外地赶来支持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向水帘也在人群中 , 她望着台上的少年 , 满心自豪 。
向水帘是邓加宇的母亲 。不同于儿子的个性张扬 , 她性格温和 , 脸上总是挂着柔软的微笑 。对于邓加宇的选择 , 她并不都能理解 , 但“他喜欢什么 , 就让他去做” 。邓加宇上初中时 , 主动提出要学钢琴和吉他 , 一台钢琴要花去家庭年收入的一半 , 向水帘咬咬牙还是买了 。邓加宇成绩不错 , 足以考上一本大学 , 非要参加艺考 , 向水帘起初不支持 , 怕将来难找工作 , 看他坚持 , 最终还是顺从了他的心意 。
对于母亲的包容 , 邓加宇不会直接地表达感谢 , 但在他的创作中 , 母亲始终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 出现在他的歌词中、专辑封面上、纪录片结尾的致谢里 。
“妈妈”在摇滚乐中是一个常见的隐喻 , 她是游子远走后又不断怀念的家乡 , 也是令人爱恨交织又无法逃离的国族 。而邓加宇的“妈妈” , 少了一些隐喻 , 多了一丝柔软 。在吴吞写下“妈妈一起飞吧 , 妈妈一起摇滚吧”的二十年后 , 在南京市民李先生问出“妈妈 , 当你回首这一切 , 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十年后 , 邓加宇接着唱道:“这个世界会好吗 , 我们的明天会好吗 , 纵使生活刁难 , 我也想给你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