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四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妈妈》的MV是邓加宇和母亲一起拍的
而父亲 , 仅仅以一个双关的形式在歌词中出现——“互联网和经济的发达就像母亲 , 确实给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奶水 , 但父亲在哪呢 , 我们又 , 失去了什么 。”
邓加宇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 父母离婚 , 是向水帘把他一手带大 。父亲的缺席 , 的确让他失去了一些东西 , 比如安全感 , 比如一个强有力的庇护 。但另一方面 , 他的性格一直在“野蛮生长” , 邓加宇猜想 , 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受到过太多父权的管制 , 也知道没有人能帮他安排什么 , 他只能靠自己 。
就像一株不加修剪的植物 , 他肆意疯长 , 但始终向上 , 一切仿佛都在朝着他的梦想靠拢 。直到走出县城 , 进入大学 , 一盆冷水迎头浇下 , 邓加宇突然明白 , 世界比他想象中大太多 。
在音乐院校 , 邓加宇引以为傲的本事显得平平无奇 。随便拿一个吉他谱子就能弹 , 他以为自己已经挺厉害 , 而很多同学已经不需要谱 , 可以即兴伴奏了 。这种落差感让他心生挫败 。
别无他法 , 只有不停地学习、追赶 。课余时间 , 邓加宇学编曲 , 学混音 , 练吉他 , 练唱歌 。中学时期看不惯他的范芽芽 , 时隔几年再见到他时 , 惊讶于他的变化 , 当年的自负褪去许多 , 取而代之的 , 是一个更加踏实清醒的邓加宇 。
20岁那年 , 邓加宇把三首原创歌曲集结成EP《20岁前的世界观》 , 也是他“五年计划”的开端 。那年 , 他仰慕的歌手去广州巡演 , 邓加宇大着胆子跑到演出后台 , 把存有这三首歌的U盘递给歌手 。遗憾的是 , 被前辈赏识、就此腾飞的故事并没有发生 , 但在唱作音乐人这条道路上 , 邓加宇已然轰轰烈烈地向前驶去 , 不打算回头了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磁带的AB面
在某个雨后晴朗的下午
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废物
妈妈我是废物吗
——《自卑》
范芽芽记得 , 邓加宇曾问过她一个问题:一件艺术品 , 是当它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就是艺术品 , 还是被人们熟知的时候才成为艺术品?
对很多问题 , 邓加宇都能给出自洽的答案 , 只有这个问题让他困惑至今 。
“北漂”近五年的时间里 , 他一个人像一支团队 , 除了音乐创作 , 还身兼多职 。做自媒体、拍纪录片、运营知乎与微博……播放量与粉丝数都在一点点增长 , 但始终不温不火 。他渴望被更多人听到 , 并理解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人乐队”
初识邓加宇时 , 他自信而强势的作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直到今年三月份 , 我和一位朋友去北京五环外的通州拜访他 , 在家里 , 他渐渐展露出更丰富的一面 。
他很随性 。阳台落地窗前 , 十几只洗好的袜子就直接晒在地上 , 像在晒红薯干 , 他说是为了方便 , 想穿的时候就随手捞起一双 , 还省去了挂的时间 。听说我和朋友都喜欢唱歌 , 他拿起吉他给我们伴奏 , 我们问他会弹什么 , 他说随便点 , 我们说了一首他没听过的歌 , 他认真听了两遍 , 临时扒谱 , 等着我们准备好才开始 。
他很坦率 。无论问任何问题 , 他都是“没问题 , 随便问 , 问什么都行”的态度 , 没有禁忌 。
他很自律 。每月出几条视频 , 每周练多久的吉他、口琴和唱歌 , 每天学多久英语 , 他都设定目标 , 项目还在不断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