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写在前面
小时候 , 我们都曾被问及梦想 , 答案五花八门:老师 , 医生 , 科学家 , 宇航员 。邓加宇的答案是歌手 。
长大后 , 大多数人都走上了与儿时梦想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邓加宇真的成了一名歌手 。
去年 , 25岁的邓加宇做的最重要的事 , 就是发行了自己第一张正式全长专辑:《25岁前的世界观》 。酝酿两年 , 制作一年 , 这个从湖南衡阳小县城走出的年轻人 , 几乎包揽了专辑制作中的一切工作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自己的人生 , 他有着清晰的“五年计划”:《25岁前的世界观》之后 , 还会有30岁、35岁、40岁的世界观……每五年出一张作品集 , 直到唱不动了为止 。
他介绍自己为“预备役艺术家” 。从小他就相信 , 自己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艺术家 , 从未动摇过 。在这个梦想与欲望瞬息万变的时代 , 他的笃定简直算得上神奇 。这引起了我的强烈好奇:他为什么这么笃定?
不过 , 接下来要讲的 , 并不是什么天才传奇 。走近邓加宇的过程中 , 我渐渐发现 , 邓加宇的故事 , 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 , 在现实与理想、理智与情感之间缠斗 。也曾接近月亮 , 也曾遭遇重锤 , 无论如何 , 生活仍要继续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年计划
来吧尝一口这年轻的血肉
再回答这个世界会好吗
——《邓加宇们》
第一次见邓加宇是在冬天 , 他整个人裹在黑色里 , 黑毛衣黑裤子黑眼圈 , 表情有点拽 , 嘴角向下拉 , 笑容极少且幅度很小 , 像是中学班里最不可一世的少年 。他说话时脸微微上仰 , 用下巴看着别人 , 毫不谦虚地形容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 , 但对于你说的任何一句话 , 他都会认真聆听 , 并条理清晰地给出回应 。专业的声乐训练使他连闲聊都字正腔圆 , 排比句像一层层浪向你涌来 , 语气不容置疑 , 仿佛在进行一场正式的演说 。
25岁那年,我做了一张专辑,想要冲击金曲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截图出自邓加宇为自己专辑拍摄的衍生纪录片 , 导演、剪辑、配乐及部分的拍摄 , 都由他自己完成
今年是邓加宇北漂的第五年 , 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 对世界同时怀着热情与愤怒 。不满足于当下“集体的表达阉割” , 他在《25岁前的世界观》中的表达直指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专辑介绍中写道:这是一张关于“我们”的专辑 , 我斗胆希望它能在时代这具巨大的车轮上 , 刻上一些些“我们”的烙印 。
“我们” , 指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们 , 在音乐中以“邓加宇们”的形象出现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邓加宇以一串排比回应我:有温度、有热度、有冲动的人 。在他眼里 , 许多年轻人拥有巨大的能量而不自知 , 他希望自己的音乐不囿于厨房与爱 , 而是关乎更辽远的山川湖海 , 或许能在某个时刻 , 成为激发人潜在能量的那个按钮 。
“《月亮代表我的心》和《一块红布》都很伟大 , 但我想去做写《一块红布》的人 。”
专辑中的十首歌 , 囊括了丰富的元素 。始于intro中朴素的吉他声与衡阳话的念白 , 途经《孤独》的细腻与《时代》的恢弘 , 既有暗藏政治隐喻的《东西》 , 也有解构男女情爱的《爱情》 。而前九首歌的标题与意象 , 像一颗颗纽扣被针线穿起 , 在最后一首《邓加宇们》中以四幕音乐剧的形式连缀起来 , 最终在“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大合唱中轰然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