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大路货”多、“高精尖”少的局面——国产特种钢是这样“炼”成的( 二 )


依靠企业多年积累的马氏体不锈钢开发技术储备 , 历经两年多艰苦攻关 , 酒钢不锈钢团队研发的超高碳马氏体不锈钢6Cr13问世 , 一举打破高端剃须刀用不锈钢依赖进口的局面 。
中国不锈钢年产量达数千万吨 , 钢铁产量超10亿吨 , 但像笔尖钢、剃须刀不锈钢等一度被“卡脖子”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秘书长刘艳平说:“一些军工、核电等特种不锈钢 , 其技术突破也是建立在民用特种钢材的技术积累之上 , 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 , 迟早受制于人 。”
企业转型——
从“大路货”迈向“高精尖”
破垄断、填空白固然令人欣喜 , 但对企业来说这笔投入是否值得?毕竟研发成本动辄上千万元 。
“这类产品有些用量不高 , 但都属于高附加值特种不锈钢材 。比如剃须刀不锈钢 , 国内只有2000吨左右的市场需求 , 吨利润却能达到数千元 , 远高于普碳钢 。”刘艳平说 。
来自企业的声音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不锈钢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 。地处大西北的酒钢宏兴 , 由于物流、产能等多方面因素 , 与中东部地区钢铁大企业相比没什么优势 。”马国财说 , “调整产品结构 ,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 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 推动‘大路货’向‘高精尖’迈进 , 成为我们的必由之路 。”
去年 , 酒钢宏兴投入科技经费27.3亿元 , 开展科技项目139项 , 新增专利受理261件 , 科技成果转化率近70% 。“公司实现马氏体、双相不锈钢产品的全系列供货 , 市场占有率超30% , 高端刀具用马氏体不锈钢、建筑装饰用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等多个钢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科技创新中不断提升品牌力 , 擦亮了酒钢产品的金字招牌 。”马国财说 。
以生产高端产品为契机 , 带动公司转向高质量发展 , 这与青拓集团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以前我们的产品中 , 普通钢材比重高 , 高精尖产品少 , 研发笔尖钢彰显了公司扭转这一局面的决心 , 青拓要覆盖不锈钢领域每个钢种 , 尤其是高端产品领域 。”孙勇伟说 , “在攻克笔尖钢过程中 , 工艺精度、技术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 , 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 , 这为企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
天津冶金集团天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2019年才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 。在该公司上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 , 技术中心主任张泽指着打包好的银白色不锈钢卷板说 , “这就是‘手撕钢’ , 厚度只有A4纸的一半 , 0.03毫米 , 柔韧性、耐腐蚀性强 , 在新能源锂电池、折叠手机、电脑屏幕金属外框、军工航天等新兴领域、高端产品上有诸多应用 。我们已稳定量产0.02毫米‘手撕钢’ , 目前正向0.015毫米迈进 。”
混改以来 , 天材科技给了一线员工更大自主权 , 鼓励大家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 。张泽从那时起将目光瞄准前沿产品“手撕钢” 。“我们的设备并不落后 , 怎么就造不出‘手撕钢’呢?”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 , 他和同事们一边保证正常生产 , 一边利用工余时间搞创新 。从0.08毫米做起 , 0.07毫米、0.05毫米、0.03毫米 , 直至稳定量产0.02毫米“手撕钢” , “厚度每降一个规格 , 难度成倍增长 , 利润也大幅增加 。”张泽说 。这个名叫精密带材制造部的生产车间 , 每年产出全公司近九成的产值与利润 。
撬动市场——
国产特钢有待更进一步
产品价值并非全由厚度决定 , 用张泽的话说 , “西瓜也能比榴莲贵 , 无籽、甜度高、口感好的西瓜就能卖出高价” 。“一款客户定制的0.07毫米‘手撕钢’ , 对钢材平整度要求十分苛刻 , 钢材下不能塞进A4纸 , 这种产品吨售价达10万元左右 , 与0.03毫米‘手撕钢’价格相近 。”张泽说 , 这源于公司的深度定制能力 。由于“手撕钢”大多应用于新兴产业 , 下游需求与上游制造能力之间可能存在错位 。产品必须与市场深度结合 , 上下游充分协作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