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暗夜行者》:一次完整却平庸的类型创作实践

本文转自:文汇报
文艺评论丨《暗夜行者》:一次完整却平庸的类型创作实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4集网剧《暗夜行者》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缉毒警匪剧 , 在类型创作的框架下 , 融合偶像、悬疑、刑侦、动作等一系列元素 , 情节推进快速、影像水准一流 , 对特定观众形成有效的吸引力 , 赢得一波收视热潮 。应该说 , 该剧反映出网剧类型创作目前所能企及的工业水平高点 , 在其剧集内部的艺术表达是自如和自洽的 。
然而 , 如果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 , 这部剧实在是过于“类型”了——从剧情结构到表达手段该有的都有 , 却唯独缺少对于悬疑和刑侦类型剧创作的突破 , 因而没有激发观众回味的渴望 , 沦为一部完整却平庸的作品 , 不能不说有遗憾 。
我们无意、也不能要求每一部剧都能超越和突破类型的框架 , 从而实现一种崭新的艺术表达 。但是 , 经典作品无一不是在摆脱窠臼、开拓类型可能性的道路上用扎实的叙事、深厚的情感构建起自身独特的艺术空间 。如果新作品不能在此方面亮出新意和有所作为 , 必然步入类型重复的死胡同 , 无力保持类型创作的生命力 , 也难以给观众带来真正的感动 , 《暗夜行者》恰恰处于这样尴尬的位置 , 值得反思 。
文艺评论丨《暗夜行者》:一次完整却平庸的类型创作实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艺评论丨《暗夜行者》:一次完整却平庸的类型创作实践】嫁接悬疑夺人眼球 , 内核却愈加陷入类型化窠臼
《暗夜行者》的故事发生在金三角地区附近的“华城” , 在这个架空背景下 , 剧情尺度得到发挥 。五年前 , 李易峰扮演的卧底警察陈陌在一次失败的缉毒行动中遇难假死;五年后 , 他改名换姓为骆翔 , 加入“暗夜计划” , 再度潜入东南亚贩毒组织 , 肩负调查五年前行动真相和捣毁华城贩毒组织的双重使命……故事的重心是五年后 , 前史和当下叙事交叉进行 , 层层深入 , 不断接近真相 , 最终揪出幕后黑手 。
在制作层面 , 为了全面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注意力及兴奋情绪 , 该剧编创各司其职:编剧铺设了多条线索 , 布下叙事的迷宫;导演熟练地使用场面调度和镜头切换 , 通过暗示表达窥探、猜测和怀疑等心理;摄影和美工赋予影调以阴沉、诡异的风格;再加上偶像演员李易峰和宋轶的卖力演绎 , 人物鲜亮 , 夺人眼球 。
在类型创作层面 , 《暗夜行者》不同程度地杂糅了黑帮、刑侦、爱情甚至伦理的类型元素 , 为故事提供了多元可能性 。特别是把悬疑类型充分地嫁接到缉毒警匪剧中 , 剧本层面做得很扎实 , 营造出晦暗不明的背景环境 , 以增加故事的观赏性 , 让观众猜不到幕后黑手 , 所以有追剧的动力 。毫无疑问 , 《暗夜行者》的制作集合了强大和优质的资源 , 彰显了平台努力占据网剧创作高地的企图 。
然而 , 《暗夜行者》作为一部类型化作品 , 既延续了缉毒警匪剧对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集中刻画 , 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此类题材容易出现的模式化、简单化、套路化弊病 。可以说 , 《暗夜行者》中群像式的善恶分明使剧中的人物塑造束手束脚 , 由此造成了表达困境 。我们看到 , 为了弥补对类型的过分依赖 , 编导对极少数关键人物(如最大反派华城警局的沙副局长)精心布置草蛇灰线式的铺垫 , 给予充实丰沛的细节 。相形之下 , 骆翔、苏青竹、廖永嘉、于升海等角色就单薄得多 , 即便他们是主要人物 , 是推动剧情发展的绝对动力 , 也只能无奈地依靠类型角色的逻辑和演员自身的魅力勉力前行 。所以 , 虽有粉丝群体对偶像演员闪亮登场大呼小叫 , 谓之为“神剧” , 但所有艺术呈现上的不足、类型创作的弊端在资深电视剧观众的眼中洞若观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