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荣誉》:凡人小事,萤火微光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丁黑导演的《警察荣誉》乍看像是他个人作品序列里的一个另类 , 但仔细端详 , 那份朴素的真挚细腻又实实在在是他的属性 。大概谁都不曾想过 , 这样一部聚焦中国基层民警群像、讲述凡人小事的现实题材剧竟然打动了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 成为上半年国产剧集中的又一匹黑马 。中国荧屏上警察故事并不新鲜 , 但更多是为了逢迎观众“猎奇”心理而精心炮制的大案要案 , 陪伴观众完成解除疑窦、追寻真相的紧张体验 。在这个过程里 , 观演心理很容易切换和代入 , 这也是侦探、警匪系列题材相比其他现实题材 , 更容易吸睛的原因 。相比之下 , 《警察荣誉》的底色里没有英雄和神探 , 有的是随手一抓的生活鸡毛 , 但这些凡人小事竟然也因为那份真的能量散射微光 , 些许让人着迷 。
《警察荣誉》:凡人小事,萤火微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警察荣誉》剧照
如果要找到一份呼应 , 《警察荣誉》的气质 , 很容易让人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北京胡同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两者身上都有一份扎根泥土生活里长出来的“贫”、十足烟火气里熏出来的“真” , 这两样调料在当前的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里显得尤为奢侈 。尽管《警察荣誉》的题材局限了对现实生活宽度的深掘 , 一两集一案的切块叙事结构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人物成长的连续性 , 使得剧情在后半段多少有些平铺和乏力 , 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电视剧产品取得的成功 。如果在此不俗基础上 , 剧作能够再将笔力更多凝练在李大为师徒二人身上 , 适度放弃对四位见习警察“平均照顾”的创作分配 , 那么该剧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就会更加集中和充分 , 也更易于提升剧作的余味 。在地缘复杂、警情频发的“八里河派出所” , 被记忆的不应该只有此起彼伏的热闹事儿和热心投身其中的民警 , 还应该有更多主人公职业以外的、单纯的作为个体人的塑造 。
【《警察荣誉》:凡人小事,萤火微光】《警察荣誉》是有真色的 。这一次警察队伍里有了各色各样的性格和缺点:可以有怕担责任给年轻人甩锅、好大喜功的老民警 , 可以有因为无法顾及家事而萌生放弃警察职业念头的教导员 , 可以有理论大于实践频频出错的“书呆子” , 可以有办案经验不足、意气用事、制造事端的警二代 , 甚至可以有面对持刀盗贼转身撤退先求个人及年轻警员人身安全的副所长……以上种种都与我们理想中的“优秀警察”大相径庭 , 而正是这些人性里都会有的缺点和职业生涯里免不了的过程 , 成为了剧作者确立人物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 而且也必须承认 , 这些属性的选择与交代人物背景做到了无缝衔接 。我们面前的警察不是刀枪不入、无需考虑柴米油盐的出世之人 , 褪去警服的日常 , 他们也是一群普普通通过生活的人 。这是对人性的回归 , 也是人物创作的一次胜利 。
《警察荣誉》是勇敢的 , 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典型警察题材剧作 , 除了警与匪的绝对二元对立 , 就是警民一家亲的其乐融融 , 这一次有了警民冲突的升级 , 有了人人自媒体时代对警情警务的影响 , 甚至有了蛮不讲理的群众群像 。警察荣誉也在此得到了解读:这份荣誉并不是站在权力绝对制高点的控制与征服 , 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 身体力行地在不可迅速改观的民情、社情中 , 去寻找最大的理解和平衡 , 竭尽全力去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 哪怕只有一点点能量 , 也始终有聚沙成塔的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