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碳中和贸易成为联通国际碳市场的桥梁

【推动碳中和贸易成为联通国际碳市场的桥梁】2020年,世纪大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成为全球共识 。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将碳交易作为降低碳排放的有效工具,是通过政策限制打造一个交易市场,每家控排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量,将选取最有利的方式完成目标,可选择通过技术创新或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也可选择参与碳交易市场买卖配额 。整个过程中,政府借助“市场的手”解决负外部性的碳污染,同时补偿具有正外部性的碳减排项目,最终达到碳市场的帕累托最优 。从整个地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北京排放或减排的二氧化碳与在东京、纽约、墨尔本,甚至在南极,本质上无差别,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建立一个统一、互通的全球碳市场 。目前,各个区域和国家的碳交易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和发展,其中欧盟率先搭建并形成了机制最成熟、产品最丰富、交易最活跃、碳价格最高的碳市场,成为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的标杆 。
我国最早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是从2005年,通过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的方式,将联合国认证的碳减排项目出售给欧洲等发达国家,作为卖方在全球碳市场获得了部分实质性利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长期注重经济发展,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意识不足,过去10年间,我国碳汇资源被国际机构压价严重,碳汇价格甚至不及欧洲二级市场的一半,在国际碳市场的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 。
2011年以来,中国启动了地方性碳交易市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和福建等8省市率先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截止到2020年年底,8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4.4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04亿元人民币,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3000多家企业 。2015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中国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认证(CCER),可以用来抵减国内企业碳排放,但受到申请项目混杂等因素影响,2017年起,发改委暂停CCER的认证,截至2020年末,CCER当年共成交减排量6170万吨,同比大增43%,累计成交减排量达到2.68亿吨 。2020年12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碳市场迈向统一和发展的新阶段,也标志着我国正在向全球碳市场发出中国声音 。
当前,国际上最主要的四大碳市场包括欧盟、新西兰、美国加州和韩国,2019年碳交易量分别达到67.7亿吨、1.19亿吨、16.73亿吨和0.17亿吨,占全球总交易量超过90%,与此同时,与我国各区域碳市场价格类似,由于不同碳市场配额不可互相流通,配额发放标准不同,各地区政策差异较大,导致区域间价格分歧加剧 。2019年,国际四大碳市场碳配额价格分别为25欧元/吨、15欧元/吨、13欧元/吨和22欧元/吨,而我国碳市场试点区域交易均价最高的是北京,碳价约83元/吨,而重庆仅为6.91元/吨 。整体来看,全球碳市场仍然极其割裂,仅有碳减排项目可少量互通和抵消,是为数不多的“桥梁” 。
对比来看,我国碳市场在全球碳市场中的地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我国碳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十四五”期间,预计我国碳排放成交量有望较“十三五”增加3到4倍,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我国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布局、参与并引领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最核心的是掌握并主导碳排放的核算规则、碳配额价格以及可用于抵消的碳减排项目的定价标准 。现阶段,最直接且流行的方式就是通过碳中和供应链以及碳中和贸易,将这些定价要素融入其中 。2019年,东京燃气公司等多家日本能源企业就向壳牌购买了碳中和LNG;2020年6月,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壳牌东方贸易公司签署采购两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气(LNG)资源购销协议,首次为中国大陆引进碳中和LNG资源;2021年1月,美国西方石油子公司向印度信实工业交付了世界上第一批碳中和石油;2021年3月,汉莎航空和德国铁路货运代理子公司申克宣布,将共同开通一条通往中国上海的碳中和货运航线,使用生物燃料供应航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