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汝波:规则增加可能导致组织僵化( 三 )


相比标准 , 我们更关注人和能力本身 , 会通过一些样例对比来定级别 , 通过讨论来对齐标准 。我们看一个同学他应该是什么级别的时候 , 经常会讨论这个同学可能跟某某类似 , 类似的点在哪里 , 为什么他们应该是相同的级别 。同时 , 我们的团队里面允许“跨级晋升”、“快速晋升” , 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硬卡比例、抠标准 , 总体上灵活度比较大 。
另外在薪酬管理上 , 首先 , 我们针对特定的序列级别 , 会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出一个薪酬范围 , 但这个范围也是参考性的 , 也是可以被突破的 , 只是突破时需要审批 , 列出突破原因 。同时 , 我们在管理上也会追踪溢价的情况 , 观察溢价同学的后续绩效表现 , 通过这种方式去观察溢价的合理性 。
我们的调薪和年终奖都有相应的模型 。对一个具体的员工、具体的案例 , 系统会根据一定的逻辑推荐薪酬和年终奖的范围 , 但这些范围都是参考性的 , 都可以突破 。我们会通过报表查看整体情况 , 跟历史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 , 也会查看突破模型的案例 。
我们的绩效考核分两种 , 一个是员工绩效考核 , 另一个是针对团队针对组织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里没有强制分布 , 没有末位淘汰 , 但我们有评估会议 , 大家一起来对齐 , 以一定的规则去查看绩效情况是不是合理 。我们会看绩效分布 , 和历史、和其他组织进行对比 。我们也会重点看需要关注的案例 , 比如持续高绩效的同学 , 持续低绩效的同学 , 绩效波动大的同学 , 以及上面说的溢价案例等等 。我们还会去看同一级别同一序列不同人的绩效分布 。我们通过一些视图 , 可视化地看到绩效情况分布 , 避免一个同学实际业绩比另外一个同学好 , 但绩效结果却是反着的 。我们通过评估和对齐 , 让绩效考核总体上趋向于合理 。
在组织绩效方面 , 我们定了一些方向性的共识 , 比如不以绝对产出定绩效 。一个业务数据很好 , 这个组织的绩效就一定好吗?不一定 。我们以是否超越惯性来看绩效 。有的业务数据好 , 有可能是躺在之前的势能上 , 是因为之前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们特别看重是否能创造势能、在惯性的基础上去创造势能 。整个组织绩效基本上只有这个共识 , 至于整个过程怎么进行 , 主要是通过大家讨论 , 在过程中对齐:“组织绩效合理情况是什么” , “我们为什么说创造了额外的势能” , 或者“为什么这个数据好只是因为惯性” 。我们会针对这些话题做一些讨论 , 然后形成结论 。
对于组织绩效的结果 , 我们怎么去应用?我们确定了一个组织它的绩效是好或者一般 , 会有什么影响呢?事实上 , 我们现在对于组织绩效结果的应用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则 , 只有方向性的指导 。如果一个组织的绩效很好 , 这个组织可以在奖金上有一些侧重 。至于如何侧重 , 比如说是只对这个组织里的关键人员进行非常大力的激励 , 还是对组织里面表现比较好的同学普遍加大激励 , 这些都由管理者来定 。
系统可以看到不同绩效组织员工的最终奖金情况 , 如果有一些异常 , 我们会在评估和对齐的时候 , 讨论为什么有这些异常 。只要有合理解释 , 都是可以的 。我们之前也讨论过 , 如果你把逻辑规则非常明确地定出来 , 大家的关注点可能会转移到为自己的团队争取最大利益上来 。这样会导致后面难以忠于事实来对业务势能进行客观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