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16年,默克尔如何从“被低估”到成为欧洲的“稳定器”?( 四 )


在西方舆论中 , 默克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态度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德国《商报》近日就称 , 默克尔对拜登倡导的“民主联盟”不以为然 , 但“这一主张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中国成为“西方的体制竞争者”且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 默克尔的对华政策显得“不合时宜”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国问题专家姜锋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说 , 默克尔对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 最终形成了务实、稳健的对华执政理念和风格 , “这使得她不仅成为欧洲国家领导人中持续深入推动中欧关系的政治家 , 也因此成为德国和欧盟本身利益最重要的实现者” 。
“在默克尔前两个任期内 , 中德关系取得较大发展 。”崔洪建说 , 但从默克尔第三个任期末期开始 , 德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一定变化 , 这主要源于德国舆论对中国认知的变化 , 默克尔对华政策受党内和政府内牵制的因素越来越大 。他认为 , 在“后默克尔时代” , 德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将导致其对华政策有更多争论和博弈 , 不确定性上升 , 同时受中美博弈大环境的影响 , 德国将不得不考虑更多中美平衡的因素 。
“不过 , 无论谁接班、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 都绕不过要在默克尔对华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修改 , 全部翻盘的可能性很小 , ”崔洪建说 , “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建立在维护德国利益的核心上 , 尤其是经贸领域的利益 , 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