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有标准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来源:经济日报
预制菜:有标准才能走得更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预制菜的火爆 , 市场快速扩张 , 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同时 , 生产和运输等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也迫在眉睫 。如何通过标准制定 ,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行业规范程度?如何平衡成本和品质 , 提高产业竞争力 , 更好助力行业发展?
制定行业标准
预制菜产业方兴未艾 , 快速发展势必伴随产生一些不良现象 。比如 , 预制菜生产企业鱼龙混杂、生产条件参差不齐、原材料品质堪忧等 , 相关现象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 动摇行业发展的根基 。为引领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 行业标准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
预制菜行业标准制定要统筹两个维度:一是政府监管维度 , 着眼点是公共食品安全 , 要通过严格标准加强监管;二是企业生产维度 , 要通过标准制定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和供应链管理 , 通过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 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和品牌辨识度 。
在标准制定实务操作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狭义角度而言就是构建预制菜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 包括产品认证、产品质量监测、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溯源等管理标准的GMP标准设计;广义标准是立足预制菜产业链 , 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仓储流通 , 从生产硬件建设到信息化管理 , 从全流程溯源到随机监测检测等 , 通过制定标准规范行为 , 实现预制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序高效、终端的安全可控 。
同时 , 标准制定工作应在政府主管部门、权威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几方协同下充分酝酿、科学制定 , 为预制菜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行业自律环境 。
加大技术研发
无论是传统堂食 , 还是互联网加持下的外卖 , 随着时间推移 , 预制菜在上述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如何激发预制菜市场活力?关键要围绕“成本、品质、效率”三大核心竞争力展开布局 。
这其中成本最直观 。预制菜通过工业化生产 , 降低中式菜肴成本 , 这是预制菜未来可期的一个投资逻辑 。
预制菜品质的核心是技术研发 。目前 , 整个产业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中式菜肴加工手法多样性的复制上 。除了焖、烩、炖、酱等现有技术可以工业化外 , 很多如爆、烹、熘、烤等工艺工业化难度较大 , 直接反映在菜品口感上 , 进而影响菜品品质 。
当前 , 不少预制菜企业采取折中方法 , 通过生产半成品或者控制产品熟度 , 把最后一道、两道的熟化工艺留给上桌前的几分钟 , 这样能最大程度还原、保持菜品的风味和多样性 。因此 , 提高预制菜品质 , 应把中国菜的“汁味”还原作为技术攻关的重点 。
效率则更多反映在预制菜的流通体系上 。不管是冷链、热链还是常温 , 预制菜为了保证味道 , 保鲜期无疑是个短板 。提升配送效率是预制菜产业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
做好市场布局
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的预制菜 , 还需要推动预制菜产业按照市场规律优化布局 , 可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 。
“天时”是指原材料产地优势 。产地的劳动力、能源、用地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 综合成本优势明显 。预制菜是特色农产品产区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仓储流通及加工业的抓手 , 也是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 企业可据此布局 。
“地利”是指主打效率和成本结合的销地端预制菜市场 。可在B端餐饮半成品、精加工原材料等保存期短、配送响应及时的预制菜产品供应方面重点发力 , 通过构建及时配送网络 , 实现订单快速、高效响应 , 通过帮助客户提升供应链周转率、简化管理来降低综合成本 , 提升企业竞争力 。这类体系最好是在已成型的农产品流通系统上构建预制菜体系 , 优化结构 , 升级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