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激活文化基因

本文转自:封面新闻
《只此青绿》:激活文化基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邹涵竹(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四川省红楼梦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 川投集团员工)
自去年8月份《只此青绿》舞蹈史诗剧横空出世就让无数剧迷魂牵梦萦 , 尔后在虎年春晚的亮相更是呈席卷之势俘获了全国不少观众的心 , 引发全民追捧 , 形成现象级“青绿热” 。令人惊喜的是 , 川企域上和美集团乃是该剧出品方之一 。
今年7月中旬 , 这款“青绿爆款”终于以域上和美专场的形式来到成都 , 从前期抢票秒空到不得不几度加场 , 可见成都剧迷极大的热情 。笔者有幸得票一张 , 于工作生活繁忙间隙 , 静下心来 , 感受了这一场如梦如诗的艺术盛宴 。
《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 , 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 , 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
山河旖旎 , 青绿斑斓 , 着实让观者泡在了两个小时的极致美学之中 。每一帧承载曼妙的音画都散发着宋代美学的遗韵:小巧的 , 精致的 , 柔和的 , 静谧的 , 恣意的……统一的审美定位贯穿始终 。舞台设计是小巧精致且富含中式哲理的 , 地面多层圆圈型转台 , 空中还有似卷轴的装置 , 在转动中使阶层、虚实、古今产生交融;音乐渲染和舞姿设计也是如此 , 它们是克制的、留白的 , 也是恰到好处的 , 就连“静待、望月、独步、卧石”这些舞蹈动作的名字都与中国山水画隔空呼应 , 让人用一种全新方式走进宋代美学 。
尤其是“青绿”部分 , 带着看过春晚节目的期待进入 , 果然不负盛名 。似陡峭山峰的发髻高耸 , 似层峦叠嶂的衣袂飘飘 , 力与柔 , 敦厚与飘逸 , 它使你顿生对祖国山河的自豪与深情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当青绿们背对观众徐徐前行 , 似波光的灯光纹路打在衣服上粼粼现现 , 山石的磅礴和流水的柔美原来可以如此交相辉映 。在那一刻 , 没有别的语言 , 只有一个字——美!
《只此青绿》:激活文化基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只此青绿》之所以能够获得众人的如此推崇 , 与它巧妙地使用了古今联结的结构非常相关 。故事情节是简单的 , 但背后承载着的悠久文化是厚重的 。观众随着展卷人一起“穿越”到北宋末年 , 跟着画家王希孟一起从问篆、唱丝 , 到寻石、习笔 , 最后淬墨、入画 , 与他一道完成跌宕起伏的绘画之旅 , 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从旁观到参与到守护的转变 。观众到最后会发现 , 那个穿着现代装穿梭于各个场景的展卷人 , 那个最后和希孟挥手致意的展卷人 , 原来是我们自己!
因此 , 当舞、乐、剧情、表演、舞美、灯光融成一个整体 , 在舞姿、声音与色彩相遇之处 , 观者不知不觉热泪盈眶 , 这大概就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深处文化基因的力量 , 总有一个瞬间等待被激活 。这样的激活不需要符号解码 , 它就像拥有一个开关 , 仿佛瞬间唤醒了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记忆 , 昭示了我们的前生所由 , 今生所在 , 以至于让我们幡然有悟:我们喜爱的、追求的、向往的 , 原来一直未曾改变 。
《只此青绿》舞剧的成功 , 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欣赏名画的新方式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 那么 , 舞蹈就可被形容为流动的绘画 。《只此青绿》正是如此 , 它携带着中国绘画的想象力、韵律与空灵 , 打破了人们赏画的传统惯例 , 创造了新的感受方式 。它在公众中激起的热烈反响 , 证明了它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证明 , 只要成功地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 传统文化就会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