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买利院士:在冷热不均的领域找到自己的“研究舒适区”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文 | 荆淮侨
在核磁共振这个“热”“冷”不均的领域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刘买利默默坚守 , 开拓潜行 , 找到自己的“研究舒适区” , 并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
2021年11月 , 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走一条“前途未卜”的路
1993年 , 身为西北大学副教授的刘买利生活工作已经安稳 , 是继续沿着可见的方向安逸前行 , 还是迎接挑战再出发?
就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描述的那样 ,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我选择人迹更少的那一条 , 从此 , 它造就了所有的不同” 。
刘买利是刚刚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 , 毕业后顺利留校工作 , 在西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工作11年后 , 被评上副教授 。
在一般人看来 , 他已经走上了一条让人羡慕的成功之路 , 完全没必要冒着风险 , 走上另一条“前途未卜”的路 。
但刘买利看得更远 。要有新的作为 , 就要突破现有观察角度的局限性 , 具有前瞻性 , 并以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逻辑 ,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
“前面的工作经历也是必要的 , 正因为有那些经历 , 才更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而且 , 能不断接触到新事物很重要 。”他说 , “只有看得多了 , 尝试过了 , 才能找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开事业的成长空间 。
走出舒适区 , 重新充电 , 刘买利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 远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 去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
赴英读博 , 随后在英国一家医药公司所属的研究所从事磁共振研究 。这为刘买利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
大学毕业时 , 他所在专业的同学最想去的地方 , 就是药检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药检所的仪器最好 。
同样 , 英国这家专门从事以磁共振手段进行新药测试、针对新药及前期研发做基础研究和测试工作的研究所 , 无论研究方向还是科研条件 , 对刘买利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
他融入其中的过程 , 内心的感触超乎想象——3000名工作人员的研发部门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0% 。
这种水平的投入 , 即使在当下也不容小觑 。而这种体量的研发机构在当地只是中等偏上水平 。
除了设备、投入上的差异 , 对于一个研究“方法学”的人 , 刘买利对国外“做学问的另一套方式”更有感触 。
“在这里 , 导师主要负责‘画个圈’提出问题 , 其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 ,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刘买利的博士生导师伦敦大学教授J.K.Nicholson和J.C. Lindon的理论基础十分扎实 。
一次 , 刘买利有了一个新发现 , 兴奋地告诉了Lindon 。
结果第二天导师拿来一本期刊告诉他 , 这项成果别人刚刚发表了 。
“没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 你能想到的问题别人也可能想到了 。”Lindon这样告诉刘买利 。
这次经历让刘买利记忆深刻 , 也让他更加重视工作的创新性和工作效率 。
他知道 , “虽没能发出原创性成果 , 至少能自主发现问题” , 仍是有所收获 。
在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后 , 刘买利渐入佳境 , 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
读博期间 , 他先后发表了6篇高质量的论文 , 仅用三年时间 , 就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
在考虑以后去哪里时 , 刘买利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武汉的信 。
“总要有人来做 , 把该补的课补上”
刘买利院士:在冷热不均的领域找到自己的“研究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