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院士:一次拔掉10颗牙只愿为国赴险,徒步穿越极地挖回唯一“宝藏”( 三 )


当时 , 同队的另一位外国科学家担负南极臭氧层观察科测任务 , 需要使用精密仪器 。在逼近极点前夕 , 队伍连遇风暴 , 为了生命安全 , 必须轻装减荷 , 他的科考设备不得不忍痛割爱 。相比之下 , 我能用铁锹一直干下去 , 真是幸运不少 。
我共采集了800多个雪样 , 装在事先净化好的塑料盒内 , 确保始终处于冰冻状态 , 最后打包成1.5米见方的盒子 。科考任务完成后 , 这个盒子先由飞机运送到法国实验室 , 再完好地送回中国北京 , 最终送达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还记得接机时 , 大箱子包得严严实实 , 干冰层、保温箱、防撞棉……里三层外三层 ,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是个大电视机 , 其实是我国未来研究所需的大宝贝啊 。
这套南极冰盖表层1米雪坑雪冰样的研究 , 丰富了南极冰川与气候环境研究的内容 , 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 。直到今天 , 依然有它的价值 。
解放周末:在您后来出版的《南极日记》序言中 , 您这样描写那时的情形:“那暴风雪肆虐的莽莽南荒 , 弯腰呻吟的帐篷 , 顶风蹒跚前进的考察队员和拉橇的狗队……”在220个艰苦的日夜里 , 是什么支撑着您?
秦大河:低温、暴风雪、食物短缺、艰难行进、枯燥的劳动 , 筋疲力尽还要走出帐篷去“加班”采样……这些确实都需要很大毅力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 , 徒步横穿南极 ,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 机不可失 , 时不再来 , 决不能有一刻偷懒 , 否则就会失去很多珍贵资料 。我每天都紧绷脑中的这根弦 , 决不松懈 。因为我知道哪怕只松一次 , 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 全方位溃败 。
我是一个地球科学工作者 。自从我选定干冰川这一行 , 认定了就得爬山 , 就得风餐露宿 , 就得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生活 。只有在艰苦条件下 , 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 事业的乐趣也蕴藏在这艰苦奋斗之中 。这是我的职业 , 是应该做的 。
解放周末: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
秦大河:要论风险 , 人待在家里也可能有风险 。
学界前辈曾跟我说 , 上冰川工作时 , 只要穿戴好冰爪 , 几个人用安全绳索连接起来 , 你会百分之百安全 。如果不按规定行动 , 就会百分之百不安全 。有位曾和我共事的海外同行 , 几年前在格陵兰冰盖工作时 , 因为没系安全绳 , 就遭遇了意外 。我经历的极地和高山考察中 , 也有过生死之间的时刻 , 但我始终相信 , 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人生 , 就该保持谨慎小心 , 但要永远前进 。
【秦大河院士:一次拔掉10颗牙只愿为国赴险,徒步穿越极地挖回唯一“宝藏”】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 冰冻圈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安全
解放周末:您一辈子与冰雪结缘 , 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冰冻圈科学概念 , 并创建了首个以冰冻圈科学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秦大河:冰冻圈是指地表水体以固态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 , 是一个连续分布的低温圈层 。冰冻圈科学研究冰冻圈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机理、发育过程等 , 以及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冰冻圈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且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 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层)、生物圈一起 , 组成了地球气候系统 。
目前 , 在全球变暖、冰冻圈退缩的背景下 , 冰冻圈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已成为国际气候系统及全球变化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 也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21世纪初期启动的世界气候研究新的核心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 , 我国是这一科学计划的发起国之一 。将冰冻圈视为一个整体 , 通过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重大计划推动 , 开展全球尺度的系统性、集成性研究已成为国际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