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广西小镇的螺蛳粉“情结”

新春走基层|广西小镇的螺蛳粉“情结”
广西人的生活始于夜晚,伴随着一股独特的“香味” 。
夜幕降临,大街小巷的螺蛳粉摊开始冒出来 。橘黄色的夜灯、几张木桌、红色塑料椅,简陋的环境挡不住人头攒动的食客 。
我的老家在广西贵港,人生的前18年都在一个小镇上度过 。后来因为求学离开家乡,一肚子的乡愁只有螺蛳粉能解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心心念念的“肥佬螺蛳粉” 。
“肥佬”幸坚人如其名,体型偏胖,眯眯眼 。每晚8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小镇的宵夜摊上,系着红色围裙站在十几种食材前,笑嘻嘻地问人:“今晚的粉要加点什么料?”
一年中生意最火的时候是春节,“肥佬螺蛳粉”摊前排队的食客从未断绝,直到凌晨4点 。
但也有例外 。2020年的春节因新冠疫情影响,餐饮店暂停营业近一个月 。“旺季没有开摊,我们的收入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经营了33年,“肥佬”觉得去年是最难的一年 。
有“危”,也有“机” 。疫情期间,螺蛳粉突然爆红,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小镇里的外卖、网店也借此东风火了起来 。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嗦一口螺蛳粉,或许就是家乡的味道 。
新春走基层|广西小镇的螺蛳粉“情结”
文章图片
“肥佬”幸坚在摊位忙活 。新京报采访人员吴采倩摄
“不嗦一碗粉,过年不完整”
“肥佬螺蛳粉”或许是小镇最火的宵夜 。
傍晚时分,“肥佬”一家就开始在摊位上忙活,搭桌子、摆凳子、生火、熬汤等等 。食客们循着香味慢慢向摊位靠拢,越来越多……
宵夜摊的主体是一个大铁皮柜,上面摆放着十几盘生料,包括猪肉、牛肉、大虾、黄鳝、鹌鹑蛋……“肥佬”幸坚系着一条红色的围裙,左手拿着小铁勺,右手捏着小汤匙,笑眯眯地站在摊前 。
“今晚的粉要加点什么料?”这是他常用的开场白 。得到回应后,他的左右手飞快扫过面前十几盘生料,小汤匙一舀,铁勺一接,食客点的配菜便落入一旁的小碗中 。
另一侧,妻子开起炉火,抓一把泡好的米粉放入锅中 。勺起一碗骨汤,再熟练放入酸笋、配菜、辣椒面,最后撒上一把小葱段,一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就出锅了 。转眼间,弟弟幸聪就将美食端到了食客面前 。
红油鲜亮的骨汤,细白修长的米粉,绿油油的生菜,红亮的大虾 。正在排队的一对父女目不转睛地盯着配色丰富的螺蛳粉,“别流口水了哦”,父亲扭头逗了一下怀中的女儿 。
新春走基层|广西小镇的螺蛳粉“情结”
文章图片
正在煮的螺蛳粉 。新京报采访人员吴采倩摄
一旁的蔡琼燕欣慰地看着家人们默契协作 。她是幸坚兄弟俩的母亲,也是这家店的创始人 。33年前,蔡琼燕20岁,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靠帮工地挑石头为生,一天能挣5块钱 。
风吹日晒,繁重的劳动,微薄的收入,令她萌生另寻出路的想法 。刚开始,厨艺不错的她尝试着卖宵夜,煮点螺蛳粉、炒个田螺、煲份绿豆粥、以此补贴家用 。
某天晚上,一个从台湾回来探亲的男子来到摊前,他想尝尝广西特色小吃 。一碗螺蛳粉下肚,那个男子给了蔡琼燕10块钱,还说了句“不用找了” 。当时的螺蛳粉是2元一碗,蔡琼燕被他的大方惊到,“挑一天的石头才赚5块钱,我突然觉得做宵夜摊也是份好营生 。”
上个世纪90年代,小镇的居民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不流行吃宵夜 。蔡琼燕夫妻二人用心经营着这个小摊位,每晚七点出摊,凌晨一两点再收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