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广西小镇的螺蛳粉“情结”( 二 )


1999年,儿子们开始接手宵夜摊,“夫妻档”变成了“兄弟档”,经营团队也发展成如今的近十人 。慢慢地,宵夜种类扩大到螺蛳粉、炒粉和炖鸡等,收款方式也由纸币变成如今的“扫码支付” 。
33年间,他们逐渐积累口碑 。有人特地从别的城市开车几小时来吃,每天都有六七群从市区慕名而来的食客,还有人在离开家乡前特地打包一份螺蛳粉材料,带回广东再煮 。
“不嗦一碗粉,过年不完整 。”在深圳工作的刘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约上三五好友嗦粉 。在他看来,热热闹闹的宵夜摊是年味最浓的地方,哪怕在深圳也能吃到螺蛳粉,但远不及家乡的好吃 。
新春走基层|广西小镇的螺蛳粉“情结”
文章图片
食客在螺蛳粉餐厅嗦粉 。新京报采访人员吴采倩摄
疫情下的“危”与“机”
春节,是“肥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
但也有例外,2020年春节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所有饮食店铺关停了一个多月,大家都宅在家中 。
“旺季没能摆摊,我们的收入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没营业时,幸坚还经常接到食客的电话,问他什么时候能出摊,很想吃螺蛳粉 。那段时间,幸坚的钱包瘦了,自己反而胖了 。
不仅是春节的生意受到影响,蔡琼燕感觉整个2020年的生意都“淡了,不如往年” 。她觉得,这是33年营业生涯中最难的一年 。
小镇上,一些餐饮店因经营不善接连倒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力雄厚的螺蛳粉连锁店 。
离“肥佬螺蛳粉”一百多米处,两家“螺蛳粉休闲餐厅”接连开业 。明亮的落地窗、精美的壁画、舒适的软座,店内还有wifi、移动电源和空调,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一批年轻人 。
统一制服的店员在不停地打单、煮粉、叫号、收拾桌面,一碗螺蛳粉的诞生变得更加流程化 。
收银台前,摆放着真空袋装的螺蛳粉,还能为食客提供邮寄等服务 。“如果觉得好吃,还可以带走,这些销量都不错 。”一家连锁店店主黄丽娟说 。去年疫情期间,黄丽娟家也有损失,但她心态平和:“大家都是靠着过年赚钱,影响肯定有的,但都熬过去了 。”
也有食客询问幸坚,未来是否考虑开分店或连锁店 。他摇了摇头,“当下的生意都忙不过来,如果不能亲力亲为,他们无法保证口味和食材的新鲜度 。”
蔡琼燕支持儿子的决定 。“肥佬螺蛳粉”每天营业至凌晨三四点,他们回到家洗漱完已是五六点 。把生米粉放入冷水中浸泡,他们便开始休息,“米粉得拿冷水泡十几个小时,口感才好 。”
新春走基层|广西小镇的螺蛳粉“情结”
文章图片
煮好的螺蛳粉 。新京报采访人员吴采倩摄
睡两三个小时,早上八点,蔡琼燕的身影又出现在早市上,她得趁早购买新鲜的肉类和蔬菜 。“以前镇上还没有海鲜店,新鲜的虾还得托人从市区运过来 。”
幸坚一般是中午12点醒来,吃过午饭,他就忙着切菜、洗菜、炖汤等准备工作 。
广西有句俗语,“听戏听腔,吃粉吃汤 。”蔡琼燕选用新鲜的猪筒骨熬制螺蛳粉汤底,她从浓白的汤里捞起筒骨,“不舍得出本钱,哪来的利润?”她始终觉得,用真材实料熬出的汤才香 。
疫情期间,也有新的机遇 。
在提倡“少出门、少聚集”的疫情期间,身穿橙马甲的外面小哥穿梭在小镇中 。他们不属于美团或饿了么这种大型公司,而是自营的“跑腿外卖” 。
外卖骑手温宝雯回忆,平时每天大概有五六十单外卖,疫情期间订单有所增加 。每逢节假日,团队仅有的三四个外卖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订单大多是奶茶或者螺蛳粉等宵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