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图鉴:自然界的人口普查( 五 )


等到完成这些工作,往往已是午夜 。
北京生物图鉴:自然界的人口普查
文章图片
刘冬梅拍摄的地星属 。受访者供图
“但总会发现一些东西把你的疲惫感减轻一些 。”一次,在平谷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刘冬梅一行人在山上待了一天,中午只吃了面包和饼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她感觉身体又累又沉,突然一簇鹅膏菌闯进她的视线,“长得很大,又很可爱 。”就像是被玩具叫醒的小孩,刘冬梅一行人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
大型真菌中,她很喜欢鲍姆桑黄孔菌 。这种菌既可以生长在活的阔叶树上,也能在垂死木上生存,可以把木材分解成木质综合纤维素,让物质回到自然界当中 。
在北京,这种菌原本只在海淀区有发现,这次调查,刘冬梅一行人在延庆也发现了它 。
“它长得挺可爱,形状像耳朵,边上有点黄,中间有点黑,我们在延庆还拍了一些照片,当时还挺兴奋的 。目前好像有研究发现桑黄对抗肿瘤有一定作用 。”
对这些菌物感兴趣的,不只有刘冬梅等科研人员 。
她在城市公园里曾遇到过挎着小竹篮、采摘蘑菇的市民,“有的市民很热情,对我们的工作也很好奇,知道我们做什么之后,还会问问哪些蘑菇能吃 。”有游客在直播分享自己的见闻,觉得大型真菌调查工作有意思,也把蘑菇拉进了直播间 。
“大型真菌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这次本底调查,就是要试图了解北京有哪些物种、分布情况,还有它的经济价值,哪些是食用菌,哪些是药用菌,哪些有毒 。”刘冬梅说道 。
北京生物图鉴:自然界的人口普查
文章图片
昆虫调查组布设马来氏网 。受访者供图
见证每一种生物的“成长”
为何要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不了解北京都有什么物种,就很难去制定政策或者一些措施,因为你没有本底数据 。”高晓奇解释道,这次调查,就是使用标准化的调查方法,搞清楚各种生物在北京各个区的分布规律,再对其现状和受威胁状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监管措施 。
到目前,这项调查工作已开展1年时间,2020年的调查也到了数据整理阶段和扫尾阶段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冯晓光提到,此次调查涉及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大型真菌等10余个类群,计划在未来的3到5年内持续进行 。
冯晓光进一步总结说,通过调查,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而且我们也想试着逐步把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纳入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当中 。”
在现有调查基础上编撰的“北京生物图鉴”也开始在微博上与公众见面,每一期图鉴介绍一种生物,截至目前已发布8期 。
从敏感胆小的豹猫到敏捷机警的黑鹳,从水里的水毛茛到林间的鲍姆桑黄孔菌,人们开始熟悉这些“生物居民” 。冯晓光提到,他们后续会争取一到两周出一期,至少持续到今年的五六月份 。
“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觉得这些生物就在身边,就跟唠家常一样,或者像谈论身边的小宠物一样,引起群众对这项工作的关注,也增强大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北京生物图鉴:自然界的人口普查
文章图片
水生植物调查组调查工作 。受访者供图
李春旺说,他从不怀疑人热爱生物的本能,“因为人自己就是生物 。人对生物是感兴趣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去动物园?孩子们是喜欢(生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