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高考议论文论证过渡技巧六种)( 三 )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高考议论文论证过渡技巧六种)
文章图片
⊙论证层次之间的过渡
写议论文时,注重说理的层次性,可使论述更加充分、深入 。议论文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和递进为多见 。
A、层次之间为并列关系 。如2016高考全国Ⅱ卷满分作文《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层次间的过渡:
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 。朱熹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味秋叶瑟瑟飞舞赏春蜂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感染并被提升 。
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 。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其一词一句震撼一个个心灵?
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立”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 。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
这里的三段论述文字,层次之间呈并列关系 。其层次之间的过渡不用任何起过渡作用的词语,但每段都以“味生活的墨雅书香”为首句,构成了层次间的并列关系 。但也有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来进行过渡衔接,是否用关联词语过渡,要看具体情况 。
B、层次之间为递进关系 。如2016高考全国Ⅰ卷满分作文《巴掌之吻,教育之痛》层次间的过渡: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
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 。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这两段文字,层次之间呈递进(逐层深入)关系 。前一段针对“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的表面现象发出“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的质疑,也使过渡进入更深一层的论证——对“本质”的深层剖析 。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还可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来表明 。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高考议论文论证过渡技巧六种)
文章图片
⊙辩证分析时的过渡
A、欲进先退 。在针对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转入对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 。如2016高考全国Ⅰ卷满分作文《“唯分数论”之殇》层次间的过渡:
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钱学森曾问到:“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考生,汲汲于分数,则必将标准答案奉为圭臬 。以分数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必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却鲜少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审视、质疑答案,也难怪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了 。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上,那创新型社会、中华之复兴可计日而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