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撤稿率相比全球偏高:“论文工厂”出品有哪些特征?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sciencenet-cas)
我国撤稿率相比全球偏高:“论文工厂”出品有哪些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透明地发表有科学价值的原创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 , 曾处理过一件危急撤稿事件 。2010年 , 该校某附属医院一组医疗人员向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某期刊投递的一篇论文被发现存在数据剽窃 。该刊主编建议采取“极端措施”:该集团旗下所有期刊禁止发表浙江大学所有投稿 。
危急关头 , 杨卫随即联系该刊主编并承诺会严肃处理所有涉案人员 , 才使该校免受“极端措施”波及 。最终 , 涉事论文第一作者被解聘 , 通讯作者两年停招博士生 。
“不要在学术上游戏人生 。”近日 , 杨卫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爱思唯尔共同举办的科研诚信研讨会上以实例警示科研工作者 。
会议上 , 来自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和顶刊编辑就如何防治科研不端建言献策 , 并建议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采取措施 , 营造更健康的科研生态环境 。
01
勿让“劣币驱逐良币”
近年来 , 指向中国作者的一些大规模学术不端事件 , 引发了一些学者对科研公信力的担忧 。
例如 , 最近 , 《微处理器和微系统》期刊400多篇论文因涉嫌伪造广受关注 , 问题包括用同义词躲查重、引用虚假文献、重复他人图片等 。
涉事论文大部分作者来自中国 。该刊出版商爱思唯尔对相关涉事论文表达关切 , 并着手进行相关调查 。
学术不端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 , 一旦暴露 , 涉事者往往会名誉尽毁 , 并波及身边的人和所在机构 。
“学术不端行为不只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 , 没有科研诚信 , 学术界就会完全失去公众的信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说 , 学术不端可能误导后续的相关研究 , 导致科学研究走不必要的弯路 。
更糟糕的情况是 , 有专家指出 , 一些人拿着“好看的实验结果”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 令遵守科研诚信的学者式微 。
02
多网齐下 围堵不端
在全球范围内 , 针对各类造假现象 , 学术界也在通过各种方式鉴别学术不端行为 , 捍卫科学的尊严 。
以图像造假为例 , 爱思唯尔旗下全科学开放获取期刊Heliyon(生命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与医学)主编Christian Schulz指出 , 由于数字工具的广泛使用 , 近年来图片处理不端行为日益增多 , 约有10%的已发表论文中存在可疑的数据 , 其中约有1%为故意造假 。
“以此计算 , 过去10年中约有3000万篇论文发表 , 相当于300万篇论文数据是可疑的(数量相当于印度同期发表论文数量) , 故意造假达到了30万篇左右(相当于马来西亚同期论文产出) 。”他说 。
Schulz表示 , 通过建立大型数据库 , 人工智能已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相似度多少辨别一篇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 。
现在 , 针对图片造假 , Pubpeer平台匿名举报、一些专业人员的仔细筛查 , 让一些相关科研不端操作不断曝光 。
同时 , 针对图片造假的智能化“打假工具”也在不断演进 。
例如 , 哈佛医学院、维也纳大学正在开发图像识别软件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找到论文中一些重复的图像 。
一些私营公司也在加入这一阵营 。Schulz表示 , 科学期刊出版界也建立了生命科学出版机构研究组 , 以期开发更多工具 , 捍卫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
杨卫表示 , 21世纪以来 , 我国开展了整肃学术诚信的“六大战役” 。
从设立学术不端举报机制、不再允许多种语言一稿多发 , 到进行相似度核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科研诚信教育培训 , 再到对大规模撤稿的调查、对研究可重复性与学术规范性调查 , 我国撤稿率逐年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