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机制新变化:拉大峰谷价差 建立"尖峰"电价

“最大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今夏,全国各地高温天气频繁,发用电量连刷新纪录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77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 。
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有何考量?具体作了哪些调整?对工商业和普通居民用电有啥影响?
适应电力供需新形势
立秋后,暑热未消 。下班回到家,王东从冰箱里拿出一罐冰可乐一饮而尽 。“天气太热了,每天都离不开冷饮和空调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王东抱怨,高温“炙烤”模式下,家里的空调几乎从早开到晚,7月的电费因此比上个月翻了一番 。
受全国多地持续大范围高温天气影响,进入迎峰度夏以来,全国发用电量持续攀升 。数据显示,7月14日,全国用电量达271.87亿千瓦时,比去年夏季最高值增长超10% 。华东、华中、南网3个区域电网和河北南网、上海、江苏等12个省级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 。
日前,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这将对用电产生哪些影响?
据介绍,分时电价机制,是基于电能时间价值设计的,是引导用户削峰填谷、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安排 。通过对各时段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引导电力用户在高峰时段少用电、低谷时段多用电 。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开始推行分时电价:四川等地按月划分丰水期、枯水期,对电力供应紧张的枯水期执行丰枯电价;上海等地按季划分夏季、非夏季,对盛夏用电高峰期执行更高的季节性电价……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实施了分时电价机制 。
“总体来看,这些年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实施效果不错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告诉本报采访人员,“尤其是用电占比大的工商业,由于其用电成本较高,对于能降低用电成本的削峰填谷机制也较重视 。因此,多数工商业用户会通过积极调整用电时间等方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力消费结构加快变化,用电负荷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电力系统负荷夏、冬两季尖峰化特征日益突出,电力供需呈现“平时充裕、尖峰紧张”“整体平衡、局部紧张”新特征,原有的分时电价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 。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各地夏季最热、冬季最冷时段的全年累计时间普遍低于60个小时,但对应的尖峰电力需求可较平时高出1亿千瓦以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更大挑战,去年以来部分地方已不得不实施有序用电 。
“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特别是优化峰谷电价机制、出台尖峰电价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电价信号作用,引导用户错峰用电,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合理拉大峰谷价差
此次完善分时电价,做了哪些调整?
据介绍,调整主要包括优化峰谷电价机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建立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和丰枯电价机制、明确分时电价机制执行范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电力市场的衔接等6个方面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合理拉大了峰谷电价价差,为引导电力用户削峰填谷、促进储能加快发展释放了清晰强烈的价格信号 。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居民生活用电峰谷价差平均值在2∶1以下,工商业用电峰谷价差平均值在3∶1以下 。面对不断攀升的用电负荷,偏低的峰谷电价价差可能削弱分时电价机制的经济性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