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当代活愚公”的新传奇——来自燕山深处沙石峪村的故事
新华社石家庄3月23日电 题:“当代活愚公”的新传奇——来自燕山深处沙石峪村的故事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继伟
春分一过,冀北燕山深处一派生机:小山村沙石峪的千亩梯田里,新滋长的葡萄根须已钻入石缝 。
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年年指望救济粮”的荒山穷村落 。
沙石峪的乡亲们开石填涧、担土造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奏响了一曲“当代活愚公”的壮歌,闻名中外 。
不忘初心、实干兴邦,半个多世纪过去,如今这里处处花果山、道道米粮川,乡亲们正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
一亩田到万国田
北山一亩田上,75岁的村民李凤忠随手拾起一根树枝,写下三个字——沙石峪 。
“咋念?”他一边写一边问,“这拆开从前往后念,是‘水少石头多,山上少谷子’,从后往前念,是‘谷子堆成山,石少变水田’ 。”
一前一后间改天换地,这正是乡亲们几十年间亲历的变迁——
沙石峪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中部,早先遍山青石板,缺土乏水长粮难,吃穿全靠国家救济 。
1966年,也是一季春风拂过 。“开春了,咱大伙这么一辈辈熬着不是个法儿,得想个路子 。”沙石峪村老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和大伙商议 。
“没土没水,青石板上咋刨出食儿?”“就靠国家吧,咱就是靠救济粮活过来的 。”有人脱口而出,也有人陷入沉默 。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张贵顺说,愚公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给移走,咱为啥不行,咱沙石峪的老百姓就该活受穷?
大伙儿最终达成一致:试他一试,就选北山坡上的青石板地做试验 。
一声吆喝一声锤,党员带头移山造田、开石填涧,干了一个又一个日夜,青石板上的土层一寸、两寸、半尺,终于垫出了第一块土田 。
“这块田有多大?才一亩啊,可那真是不易啊 。”大步踏过田垄,不忍脚下粘走一粒土,李凤忠说,“这最早的一亩田虽小,却实实在在点燃了老百姓的心火,没啥虚的,就得实干!”
雄关漫道真如铁,更多困难跟上来:有了土还缺水,大伙儿索性不靠天,一条扁担一双肩,往返10里外担水浇灌庄稼苗 。经过一春奋战,23亩梯田铺在了北山上 。
喜获丰收时,大家不禁相拥而泣 。
凭着这股实干劲,乡亲们再不靠国家救济,他们一代接一代,愣是在光秃秃的荒山上垫出了1200亩梯田,用钢钎打下了16眼深水井,用铁锤凿出了254米长的隧道……
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来到沙石峪视察,赞誉沙石峪人为“当代活愚公” 。
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慕名而来,他们纷纷捧来本国的泥土汇成“万国田”,以特殊的形式表达最深情的敬意 。
老铁具和新扁担
沙石峪陈列馆的铁锹展柜前,聚满了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群众 。
“这便是一代代党支部带领乡亲们开山用过的老铁具 。”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说,它们虽然缺豁打卷,却是在提醒今天的党员和老百姓: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
临近出口处的一把扁担展品显得崭新突兀 。原来,挑土的扁担多数已被使折、用糟,沙石峪村党支部便新做了一件仿品 。
扁担永在、常挑常新,沙石峪村的一代代党支部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们始终奋战在为乡亲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上——接力实干要让大伙儿过上富裕生活 。
打破“以粮为纲”的传统,推广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成为党支部的统一意见 。
-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给青年志愿者送来节日祝福:做知行合一奋斗者
- “奋斗者”号、嫦娥五号等科技创新成果登上邮票
- 厦门站幸福启航助推一生一养伙伴进一步打开福建市场新局面
- 合力亿捷出席第四届汽车行业客户体验高峰论坛启航汽车行业客户服务新时代
- 周传雄青花传情演唱会启航 万人场广州站座无虚席
- 国内首部“物业电影”正式扬帆启航!
- 启航全员折纸船告别角色 启航当风起时结局怎么样
- 启航当风起时裴庆华结局是什么?
- 奋斗在他乡,“租房客”如何圆宜居梦
- 云锋金融财富管理昂然启航 迈向财富管理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