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新经济|从“0”到“1”,深圳机器人产业突围战

本文转自:第一财经
“在一场骨科手术中 , 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术误差在4到5毫米之间 , 而使用这台机器人进行手术 , 角度和深度的误差仅在1毫米左右 。”技术人员丁先生向第一财经介绍 , “医生通过后台操控 , 这台机器可以实现‘指哪打哪’ 。”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加快 , 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仓储运输、医疗康复、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 。
多场景的应用也给该产业带来无限可能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 , 预计2022年 ,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13亿美元 。而近些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 “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深入 , 预计2022年 ,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 , 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 。
作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 深圳市2021年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1582亿元 , 机器人企业总数量达到945家 。从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总量来看 , 深圳累计相关PCT专利申请1841件 , 领跑全国 。
大湾区,新经济|从“0”到“1”,深圳机器人产业突围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跑前进
尽管直到2015年国家才将机器人行业标准做出定义 , 深圳市的机器人产业却早已历经了多年的发展 。
最初的萌芽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商业模式 。本土制造业的繁荣发展 , 生产制造过程中加大了对机器人的需要;深圳依托当时廉价劳动力以及地理位置优势 , 吸引了一批海外机器人生产厂商来此地汇集 。
但当时的机器人模型 , 仅限于以工业机械臂为特征的自动化产业 , 集群特征并不十分明显 , 其性质更倾向于加工-外销的模式 , 并未与本土制造业发生深层次的互动 。
从2000年开始 , 受益于出口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 , 深圳市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产业为主要产业、外资为主要资金的外向型工业结构格局 。机器人产业开始加速成长 。同时深圳市的机器人产业也受到了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 , 主要生产核心技术被海外牢牢掌控 。
2009年 , 国内首个机器人协会——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成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创新发展处处长、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向第一财经回忆道 , 当年中科院前后累计做了100多个机器人示范性样机 , 但都没有平台展示 , 直到在2007年高交会上 , 第一次把这些机器人样机向企业和社会大众展示 , 给很多企业带去了启发 。此后 , 每年高交会都有免费的新成果机器人展示区 。在这个背景下 , 我们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建立了联系 , 并在2009年与其中20多家企业成立了深圳机器人产业联盟 。现在协会会员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到600多家 。
此后 , 从2015年开始 , 深圳市机器人企业成立进入高峰期 。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企业总数量达945家 , 较2020年842家同比增长12.2% 。2015年到2021年六年间深圳市新增机器人企业510家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还在逐步增长 , 产业仍然处于扩张期 。
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为1582亿元 , 相比2020年的1434亿元同比增长10.3% , 产值增速保持高增长 。
大湾区,新经济|从“0”到“1”,深圳机器人产业突围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深圳市具备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和相应的支撑环节 , 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毕亚雷对第一财经表示 , 深圳已经是全世界的电子制造业中心 ,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 产业链形成闭环 。再加上深圳本身是国家创新型城市 , 整个创新的氛围浓厚、创新人才济济 。在这两个大背景加持下 ,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在这里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