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他乡,“租房客”如何圆宜居梦( 二 )


围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租住对象、建设主体、房屋情况、建设选址等特点,徐青作了归纳:
一般来说,房间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价格;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有住房困难的新市民、年轻人都具有申请资格 。建设过程中,国家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 。为了增加供给,还鼓励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以及老城区、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建设 。
“通过足够的租房数量来分流部分租房需求,以相对稳定、低廉的价格平抑其他散户、机构的租金涨幅;当购房需求相应降低,房价也随之稳定 。这对于疏解大城市购房压力、保障房地产市场长远发展都有利 。”陈杰认为,《意见》将在租房市场中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
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如何协同发力
在北京成寿寺附近一片闹中取静的地方,“泊寓”标志映入眼帘 。四栋灰白色调的楼房由一个小广场相互连接,咖啡馆、面包房分布于公寓底层 。采访人员从方庄地铁站步行至此,大约10分钟路程 。登记访客信息后,由3号楼电梯口入3层,但见数十套单间依次排开,最靠头一间约20平方米,家用电器配套完备 。据悉,2020年公寓开业时每套租金3000多元一个月,无中介费,目前租金有上涨 。
19公里以外的大葆台地铁站附近,有巢国际公寓已进入营业阶段 。社区共9栋楼房,2300余间,休闲、娱乐设施持续完善,一个适宜年轻人聚居的“生态圈”正在形成 。采访人员走访发现,此地毗邻总部基地,很多大型企业、研究院所汇聚于此 。目前,已经有10多家单位以团购方式签约,员工就近工作、居住,通勤时间大为缩短,“职住平衡”变为可能 。
比较而言,两个公寓有类似之处:企业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起租赁性住房,村镇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合作运营 。实际上,2017年由原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曾明确将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作为试点,在扩大租赁住房供应方面先行探索 。而这些,仅仅是全国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一个缩影 。
让年轻人得以安居,需要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灵活运转、有机配合,在不断调试与完善中前进 。
“建房子,开发、建设阶段投入资金量大,收益周期相对长,将短期与长期的经营效益结合来看,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十分关注的 。”华润置地长租公寓事业部副总经理徐亚男说,国家已经释放了不少政策红利,在简化审批、减轻税负、给予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接连吃下“定心丸” 。
租户的体会则是:一些公租房、公寓没有居委会,缺乏完善的社工体系,社区管理、公共服务难以保障 。此外,租金高、房屋质量差、公摊面积大、突然转租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
“现有存量住房改建的房屋,水、电、煤、消防安全可能并非按照居民住宅标准来建设,这需要相关部门重新规划与审批 。”陈杰在调研中遇到过类似案例:一方积极推动住房改建,另一方在相关事宜上“卡”住不放 。如何有效协同、联合审批,破解“两难”问题,这也是一种考验与压力 。
努力方向:因地制宜筑牢“安居”保障网
这几天,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刘仕川一直忙着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事 。“对接成都市有关细则后,我们计划在TOD中布局1万套此类住房 。”他谈及的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项目,将此类住房“嵌入”其中,便利了租户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