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发生争抢如何处理

孩子们发生争抢如何处理?小朋友们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家里有两个小朋友,特别容易发生争抢,即使已经给他们买了一屋子的玩具,他们也总喜欢玩对方手里的那一个 。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了 。而且,遇到这种情况时,成人的处理方式特别容易出现几大误区 。
误区一:要求大宝让着小宝 。
「你是姐姐,所以你要让着弟弟!」
「你是哥哥,你怎么能打妹妹呢?」
「弟弟不懂事,你让着他呗,让他玩儿一会儿呗!」
「妹妹还小,他下手没轻重,你怎么能还手呢?」
误区二:严惩大宝,放过小宝 。
惩罚的时候,大人容易对大宝下重手,对于小宝则秉持纵容或和稀泥的态度,这种做法对大宝并不公平,而且很容易激化大宝和小宝之间的矛盾 。
误区三:拿另一方当榜样
大人在教育一个宝宝的时候,常常会拿另一个宝宝作为正面的例子:「姐姐你就让着弟弟吧,上次,弟弟不就让着你,把他的玩具分给你了吗?」
这种做法,很容易将孩子从对事件的关注,引到对人的关注,将发泄的出口对准人 。
用不了几次,总被批评的一方面就容易对总被表扬的一方产生本能的厌恶和防御 。
误区四:贴标签和夸大其词
父母尤其是老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容易贴标签 。
「你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了!」
「你怎么这么坏,能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
「你怎么能对妹妹这么重地拳打脚踢呢?」
这些说法非常容易强化孩子不良的行为 。
有的孩子会因此自暴自弃,认为反正都不是好孩子,也就没必要表现好了,反正自己坏,干脆就做个坏人;大多数孩子会觉得自己受了冤枉,当他认为成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心里自然产生了隔阂,不想和成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因此接下来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父母抱怨,什么都跟孩子说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呢?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事实上,很难有人能听得进去直接的批评 。
作为成人,我们尚且会因为被批评了,就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从而竖起心防,拒绝采纳建议;孩子更是如此 。
误区五:带着情绪处理孩子的问题
经常有妈妈吐槽,本来正在跟孩子沟通,但因为孩子的一两句顶嘴或者沉默,就导致屋外的爸爸突然冲进来,对孩子大打出手 。
孩子确实是做错了,但是爸爸的大打出手可能仅仅来自对几分钟前和妈妈吵架的怨气,或者事业受挫的难受,甚至仅仅是因为上一局游戏输了 。
父母可以惩罚孩子,但前提是合理的度,而不是将惩罚作为家长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出口 。
那么,当两个孩子玩玩具时争抢起来了,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
结合美国0-5岁育儿课所学,我发现在实践中,这些方法很有用:
积极暂停
我家的积极暂停,其实就是要求孩子「罚」站——但并不是真正的惩罚,只是为了让家长和孩子都冷静下来 。
很多家长也会让孩子罚站,但是在罚站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要求太过严厉 。例如需要站得笔直,贴紧墙壁,一动不能动,这种要求反而背离了罚站的初衷——积极暂停 。
当你对孩子罚站姿势和小动作也过于严格要求的时候,就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怒火 。而家长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产生踢猫效应,也就是在接下来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带着情绪 。
所以利用积极暂停时间,让孩子们分开坐/站在不同角落,家长也借此机会通过深呼吸等方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来处理问题 。
搞清原因
孩子抢玩具的行为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