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山资本张野:就这样「脱轨」下去( 四 )


张野:用三年时间投了一些项目后 , 我觉得时机成熟了 , 2015年成立青山转向机构化 。
其实在当时 , 只依靠创始人个人的项目发掘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行不通了 。我的时间被投后管理、退出、与基金出资人沟通、机构内部建设占用的非常多 , 这些都是无法避免和削减的 , 这个时候如果机构还是只依靠我自己的发掘和判断能力 , 必然会捉襟见肘 。人才建设、团队培养、团队作战不是选项 , 而是必须项 。
机构天使的优势应该是系统化 , 无论从人才建设、投资策略、方法 , 还是机构品牌建设上 , 都要去摸索出一条新路 , 高效的、可持续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 , 专注一定是必要的 , 在投资阶段上专注、投资领域上专注 , 也要在自己专注的方面深耕 , 比如赛道、阶段、甚至地域、人群 , 建立优势 。没有独特优势的投资是在赌博 。
36氪:什么时候开始 , 你觉得青山算是一个上道的基金了?
张野:我至今也没觉得我们是一只“上了道”的基金 , 也不觉得有阳关大道可走 。一直都挺困难的 。没办法 , 看同行募资极其顺利 , 焦虑;怎么打磨投资这个产品 , 焦虑 。三年前我还给团队配置了心理医生 , 让大家状态差的时候可以去聊聊天 。
36氪:快速决策是青山的一个显著标签 , 这在创投时代是一种强大竞争力 , 如今呢?
张野:我们依然很快 , 越早期的创业者时间成本越高 。你早一天给钱 , 他就能早一天验证这个产品 , 到了中后期 , 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区别 。能快一定要快 , 即使美元基金我们也会尽量快一些 。
36氪:作为一家成立六年的天使投资基金 , 你如何自评?
张野:青山2015年成立时 , 中国在短短两三年里出现800-1000家天使投资机构和个人 , 我们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 , 甚至在起跑线上也落后很多 。五年之后 , 市场上还在活跃的天使投资主体只剩几十家 , 95%的淘汰率 , 而我们就是这几十家其中之一 。
还有一个挺奇妙的事儿 。2018年的时候 , 有一个人来找我 , 说关注青山三年了、很喜欢青山 。他问我能不能把他所在的机构并入到青山的体系里 , 如果机构不行的话 , 他个人也想来青山 。他当时留了一张名片离开 , 第二天我拿起名片 , 忽然觉得这名字好眼熟 , 最后想起来 , 那是我刚入行时关注微博20多人中的一位 。
03“多数棒球手没有资格等到超级好球”
36氪:你至今依然认为天使投资是一个好的选择吗?过去十年的大多数天使机构都倒下了 。
36氪:这确实是一个事实 。不过 , 天使投资在中国才10年 , 还是个新生事物 , 在和美国不同的政策、商业环境下 , 必然要摸索一条适合自己、能存活并且有未来的路 。之前有人从许多方面定义过天使投资应为何物 , 但我们并不全然认可 。
36氪:是因为多数人认为天使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
张野:模式好不好 , 根本还是看市场环境 。青山刚成立时 , 市场上关于天使投资已有一些理念共识:比如不在乎投错什么 , 而在乎投对什么;比如投资即投人等 。而当天使投资开始机构化 , 大家在制定策略时会习惯性沿用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