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狂欢的“双十一”为何意外“遇冷”?

与往年相比 ,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来得的似乎更早一些 , 10月20日就已经进入了定金支付周期 , 而如果把前期的宣传预热也算上的话 , 似乎从国庆小长假结束今年的“双十一”就已经开始了 。而同时 , 今年的购物狂欢氛围却似乎降温了许多 , 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促销活动其实早就开始了 。本该“狂欢”的购物节今年却意外“遇冷” , 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狂欢”不再稀缺
从前的“双十一” , 不仅是一场商业上的促销活动 , 更是一场引发全民狂欢的媒介事件 , 人们像期待过年一样期待它 , 也像庆祝过年一样庆祝它 。毕竟一年只有一次 , 人们期待的不只是购物这个行动 , 更是购物前的互相种草、购买后的分享吐槽 , 人们对这种围绕购物而展开的社交行为的热情甚至已经超越了购买行为本身 , 颇有”“普天同庆””的味道 。
但是 , 了解经济学的小伙伴们都知道 , 珍贵是因为稀缺 , 如果一件事情不再稀缺 , 甚至开始泛滥起来时 , 你还会珍惜它吗?
似乎不满足于11月.11日一天的购物狂欢 , 从去年开始 , 各大电商平台就已经默契地的将“双十一”促销活动分为两拨波: , 第一拨波从10月.20日开始支付定金 , 11月.1日至-11月.3日付尾款; , 第二波从11月.4日开始支付定金 , 11月.11日至-11月.13日付尾款 。平台和商家的意图很明晰 , 显然是希望通过第一拨波购物后的社交分享 , 来刺激和带动第二拨波的购物欲望 , 形成两股购物小高潮 。从商业角度上 , 这种操作可能确实奏效 , 但从影响力角度来看 , 两拨波活动拉长了原本的促销周期 , 势必会削弱“双十一”所带来的情绪张力和消费爆发力 。
此外 , 除了“双十一”外 , 诸如“6·18”、“8·18”、“双十二”等促销节点也来势汹汹 , 无论是宣传力度还是促销力度 , 丝毫不亚于“双十一” , 而当这种购物狂欢逐渐常态化后 , 消费者的热情逐渐降温 , 也使得购物节越来越沦为平台和商家的“自嗨” 。
当“韭菜”趋于理性
翻开小红书搜索“双十一” , 比种草帖更多的是拔草帖贴 , 比“买一送一 , 下单立减”文案更多的是“不买立省100%” 。同时 , 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们也发现 , “双十一”或许并不是商品价格的全年最低 , 甚至很有可能是全年最贵 。以服装为例 , 11月刚好是冬季新款上市的季节 , 很多新品基本不会打折销售 , 很多品牌为了参与“双十一”的大促活动 , 只能不痛不痒地的减个百八十块意思一下 , 其实折扣力度并不大 。而到了12月底或1月初 , 秋冬服装则进入年终折扣季 , 很多产品通常直接五折起 。
以某品牌的羽绒服为例 , 一件原价599元的轻型羽绒服 , 11月处于新品上市期 , 通常没有折扣 ,“双十一”期间的促销价格为499元 , 再加上平台的满减 , 到手价是429元;但是12月底或1月初 , 该产品进入季末大促期后 , 门店价格通常会直接降至399元甚至更低 , 且无需任何定金、抢券、尾款、满减等繁琐过程 , 直接结账即可提货走人 。当然 , 这里面有个时间差 , 如果是急亟需须羽绒服过冬的消费者可能等不及产品降价 , 在“双十一”购买确实会比平时便宜 , 但如果不急穿 , 只是为了“薅羊毛” , 那很可能是“羊毛”没薅成 , 反被当“韭菜”割 。再如某护肤品牌的100ml面霜 , 在今年某平台的“6·18”促销期间 , 官方旗舰店的到手价格不足2000元 , 而“双十一”期间 , 该平台此商品则需要购买两件以上 , 单件的到手价才能达到2087元 。虽然单价所差不多 , 但至少证实了“双十一”的价格绝非全年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