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的冷原子实验室

空旷的太空极度寒冷 , 但现在“寒冷之最”的桂冠已经让位于国际空间站 。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冷原子实验室 , 科学家们计划在空间站上创造出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相当于-273.15℃)的超低温环境 , 从而可以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开展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什么冷原子实验室要上天
国际空间站的冷原子实验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8年5月21日 ,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沃洛普斯飞行基地 , 安塔瑞斯火箭载着“天鹅座”飞船发射升空 。这次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冷原子实验室 , 冷原子实验室是物理研究设备 , 它是由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设计制造的 , 价值7000万美元 , 尺寸如家用冰箱大小 。科学家将该设备运上空间站 , 旨在将该实验室置于微重力环境中 , 利用激光和磁力让“原子云”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冷温度 , 形成“超流体”物质状态 , 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 , 从而对移动非常缓慢的“原子”进行观察 。科学家预计 , “原子云”将在“超流体”状态下呈现出“神秘的波形” , 表现出许多令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量子特征 , 这将导致有趣的新量子现象的发现 。冷原子实验室
地球上也有冷原子实验室 , 也可以“制造”出BEC来 , 为什么要费这样大的力将它搬上太空呢?这是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 , 观测原子是物理学的一项重大难题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 原子运行速度无法被放慢 , 自由进化的原子速度无法让物理学家们细致地观察它们 , 因此科学家几乎没有机会来研究它们的量子特性 。国际空间站没有重力的干扰 , 是开展此类实验的理想场所 。物质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
目前物质存在的形态总共有6种 , 分别是气态、液态、固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和费米子凝聚态 。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 。
BEC是怎样产生的呢?如果我们让物质不断冷下去 , 一直冷到不能再冷下去 , 比如说 , 接近绝对零度 , 在这样的极低温下 , 奇迹出现了:所有的原子似乎都变成了同一个原子 , 再也分不出彼此了!这就是物质的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
说起BEC , 还有一段故事:1924年 , 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理论 , 它与传统的统计理论仅在一条基本假定上不同 。在传统理论中 , 人们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被辨别的 , 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张三 , 另一个取名李四…… , 并且不会将张三认成李四 , 也不会将李四误认成张三 。玻色却挑战了上面的假定 , 认为在原子尺度上 , 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 。接着 , 玻色讨论了如下一个问题 :将N个相同的小球放进M个标号为1 , 2……M的箱子中 , 假定箱子的容积足够大 , 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在此问题的基础上 , 采用与传统统计相似的作法 , 玻色便得到了一套新的统计理论 。但玻色的论文遭到退稿 , 他随后将论文寄给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意识到玻色工作的重要性 , 立即着手研究这一问题 。他将玻色的理论用于原子气体中 , 进而推测 , 在正常温度下 , 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能级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阶一样从低到高排列) , 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 , 大部分原子会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 , 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一样 。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单个粒子一样 , 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 。后来物理学界将物质的这一状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 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 。打个比方 , 练兵场上的士兵刚解散不久 , 突然指挥官发令“向东齐步走” , 于是所有的士兵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地向东走去 。如果将士兵缩小到原子尺度 , 以至于分辨不出谁是谁 , 我们便看到了B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