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优惠眼花缭乱 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

10月31日晚,“95后”姑娘小韩睡觉前打开手机上的购物App,想在冬天来临之际给自己添两件新衣,但看着满屏幕的“双11”打折、抢购、优惠券广告,她一时犯了难 。
“原价1299元,预售价1199元,跨店优惠券每300元减40元,店铺优惠券满200元减30元,预付定金50元享两倍优惠,加购指定商品满200元减20元……”在经历一番复杂的计算和操作后,小韩才下了单 。
2021年的“双11”,不少网友和小韩一样翘首以盼 。然而,一些平台、商家“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套路,不禁让他们感慨“复杂规则难坏‘尾款人’”“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了”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调查采访发现,今年“双11”,“商家先涨价再降价,最终折扣商品比原来还贵”“说是满减,当次购物不能使用,还得等到下次购物才能优惠”等问题依然存在,各种优惠规则让人很是“心累” 。
优惠规则多且复杂
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小韩是辽宁营口人,目前在家备考研究生 。从大学开始,小韩便在电商平台上频繁购物,特别是每年“双11”期间,都会与室友们一起拼单买东西 。
“‘双11’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计算优惠方式,电商平台的满减优惠券、商家店铺的优惠券、品牌厂家的折扣券,领了一大堆,各种优惠各种规则,付款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 。如果直接买的话,可能花的钱比平时还要多 。”小韩感叹道 。
11月2日,采访人员进入某电商平台的“双11”领券会场看到,优惠券种类繁多,不同商品种类的优惠力度不同,不同品牌的活动也有较大差异 。此外,店铺商家还有折扣券、限时买一送一、全场满赠等活动 。
“每年‘双11’我都会购物,领取的优惠券非常多 。如果想使用好优惠券,需要将购物车里的商品进行分类,计算出最划算的下单方式 。”北京市民谭成深有体会地说,计算优惠的方式实在太麻烦了,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
小韩说,满减优惠券的门槛较高,需要购买到一定金额才可以使用,比如超市满199元减30元,很多时候并不会正巧凑够这个数,就需要额外购买一些商品凑单,凑单的大多是她平时不太需要的东西 。
“商家设置满减优惠规则,目的是引诱消费者消费 。虽然进行销售模式的创新是商家的自由,但是在其中设置陷阱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则需要依法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制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朱晓娟说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科说:“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交易条款,商家应当提供清晰的交易规则,特别是对于促销规则中可能对消费者不利的限制性条件,电商平台有义务进行统一公示,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此外,对商家的违法促销行为,平台方也有义务制止,并在主管部门对相关商家进行违法查处时,给予必要协助 。”
商品先涨价再促销
一些满减并不靠谱
“眼瞅着购物车里的面膜从今天下午的800元涨到920元,所谓的大促狂欢,就是这么玩的?!”10月31日晚上,北京市民刘霞在网上发文吐槽 。
“有些商品的价格看起来降了,但实际上却是商家先涨价再降价的结果 。”小韩说,今年上半年,她买了一件睡衣送给朋友,当时的价格是79元 。但到了“双11”期间,这套睡衣已经变成“原价”199元,即使用优惠券仍比之前买更贵 。
“近年来,虚标原价行为都是主管部门‘双11’前后价格监管的重点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说,该行为违反了《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等,依法应当承担行政处罚责任;同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欺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