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门红”姗姗来迟 险企大力布局养老驱动

“开门红,全年红” 。作为保险公司每年的重头戏,按照往年惯例,11月险企将进入明年“开门红”酣战阶段 。然而,相较于2020年一众大小寿险公司早早高调启动的2021年“开门红”,2022年“开门红”来得更晚,也更加低调 。
监管日趋严格、行业业绩承压、代理人数下滑……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淡化“开门红”的声音日盛 。争议声中,险企开始谋求产品创新,推动改善保险供给,满足客户在健康、养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保障需求 。
监管与业绩双重压力
所谓“开门红”,一般是指保险公司在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重点推出一批以“储蓄”“理财”“高收益”“限量抢购”为卖点的长期保险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大额保单,从而揽收大量保费,争取获得好彩头 。通常来说,“开门红”的保费收入约占全年保费收入的40%以上 。
相较前两年,今年的“开门红”可以说是姗姗来迟 。去年9月末,中国人寿率先启动“开门红”,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等头部险企紧随其后,时间上也较之前的惯例提前了一个月左右 。
但纵观今年,中国人寿在10月中旬才推出3款2022年“开门红”产品,随后泰康人寿于10月底召开“开门红”全国启动会,平安人寿于11月1日推出新年金险产品 。除此之外,其余险企都相对低调 。据悉,友邦人寿预计11月启动“开门红”;新华人寿则将时间暂定为12月;中国太平仍在冲刺今年全年目标任务,目前“开门红”时间、方案暂未确定;中国太保今年的方案也尚在讨论中 。
对于“开门红”降温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对险企全年保费收入具有重要贡献,“开门红”很容易成为销售误导行为的高发区,炒作停售、夸大收益、诋毁同业等行为屡见不鲜,监管利剑因此高悬 。
去年10月,头部险企打响“开门红”战役之际,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坚持“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业绩、以高费用换取短期业务发展的经营思路,合理规划全年发展任务,平衡业务发展节奏,有效防控经营风险,促进人身保险市场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 。
今年7月5日,银保监会就上述《通知》的落实情况进行通报,点名21家人身险公司在激进的经营下动作走形,主要问题包括:激进发展模式仍然存在、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市场乱象仍然多发等 。
另一方面,负债端持续承压、全年目标冲刺任务较重也是险企选择推迟“开门红”的重要原因 。香港精算视觉保险学会会长、北美准精算师Alex对《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指出,2021年以来保险代理人流失严重,险企一直没能从这种行业的“衰退”中缓过神来,因此很难开足马力去启动“开门红” 。“‘开门红’不仅需要公司在政策方面出台多种支持举措、推出更多的激励方案,还需要公司从上到下一鼓作气、目标一致 。但是,如今的行业发展环境,确实很难让险企有信心能够打好今年的仗 。”
根据A股五大上市险企日前披露的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0414.69亿元,同比下降1.05%;归母净利润合计1855.55亿元,同比下降7.06% 。第三季度,五家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全线下跌,跌幅从0.5%到54.5%不等 。
此外,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代理人队伍也在不断缩水 。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平安人寿、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规模分别为87.8万人、115万人、24.9万人、64.1万人、44.1万人,较2020年末分别减少14.6万人、22.8万人、16.5万人、10.8万人、16.5万人 。有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代理人规模从零到900万规模用了数十年时间,而从2019年的顶峰900万到如今400多万,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