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优惠眼花缭乱 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 二 )


除了价格变动外,隐藏优惠渠道导致部分消费者无法使用优惠券购买商品,也成为很多消费者所诟病的地方 。小韩告诉采访人员,“双11”期间,有的电商平台宣传页面上显示,进店铺可领取优惠券,但店家却告知,只有在直播间内领取优惠券才有效 。
在调查中,采访人员还发现,不同账号在购买同一商品时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以某品牌雪地靴为例,店铺放出的优惠券分别为满799元可减170元、满1299元可减310元、满400元可减30元,但注册会员后还可再领取一张会员专属券——满1200元减200元 。同时,是否为“回头客”也可能影响最终付款金额,客服会随机发放额外的优惠券 。
在价格设置上,一些商家套路满满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部分商品页面显示低至××元,当点进去准备购买时才发现,页面显示的低价只是商品的配件,实际商品价格高得多,仔细查看才发现,××元后还有一个小小的“起”字 。
除了满减优惠券外,商家最常做的促销活动还有“买一送一”和“满赠”,很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然而其中也充斥着“文字游戏” 。
来自云南昆明的任任前几天买了套护肤品,商品页面上写着“买一送一” 。但收到商品时却发现,所谓的“买一送一”是买正装送小样 。再三追问商家为何不注明,商家对此根本不理会 。
还有的商家会在商品页面上标注,前××名消费者有赠送 。多位受访者说,自己从未收到过赠送,到底进没进前××名,到底有没有赠送,只有商家自己清楚 。
促销方式套路满满
商家行为如何规制
宣称降价打折,但商品“双11”价格却高于平时;付完尾款,商家次日就下调了商品价格……一些受访者提出,商品明降暗涨算不算欺诈?商家的这些行为如何规制?
在程科看来,对于消费者而言,首先要有防范意识,注意预售规则、满减的具体范围、优惠券适用范围、定金退还规则等,避免落入消费陷阱;其次要保存好相关的购物凭证以及与商家的沟通记录,包括电商直播过程中主播提到的商品信息和优惠政策等,留存证据,以便出现问题后维权 。
“商家应该对营销规则及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公开,明确规则与信息的具体内容,做好相关术语的主动解释,对消费者清晰解释优惠与满减等条款的具体适用 。信息不对称和对术语理解不一致,会影响交易的公平性和持续性,甚至可能导致大量交易纠纷产生 。”朱晓娟说 。
朱晓娟提到,电子商务法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叫“社会共治”,这就意味着除了依赖平台通过交易规则与服务协议对商家进行规范和引导外,行业协会也应及时出台一些行业自律规则,为商家行为提供行业标准 。此外,行政机关应该针对消费者的投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消费者也应该擦亮眼睛,防范陷阱,有意识地保存消费记录,在权益遭受损害时积极维权 。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呼吁,“双11”活动为何不能简单明了,减少套路?
对此,程科分析认为,复杂的促销规则主要是出于平台及商家的商业考量,通过优惠券的分享等行为增加平台活跃用户,并通过尾款的支付吸引消费者二次购买等 。此外,预售的规则也可能是基于确定商品销量,缓解物流压力的考量 。
在朱晓娟看来,消费者提出这样的诉求非常正常、合理,商家追求利润是本能,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营利属于经营自由,但当营利行为侵犯到消费者权益,甚至通过创造复杂的交易模式实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该营利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