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脚印”属于谁?大数据“杀熟”如何防?来看上海数据条例的硬核条款


这个“脚印”属于谁?大数据“杀熟”如何防?来看上海数据条例的硬核条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 , 被列为比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第五要素” 。而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困惑亦不少 , 比如用户在平台上的数据属于谁?大数据杀熟下的价格“差别待遇”如何避免?杜绝水电煤等数据可以用作公共数据吗?
今天(25日)上午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数据条例》 , 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
这部数据立法颇考验立法者的智慧与尺度:如果过于保守 , 不利于数据的共享、流通和利用;如果过于超前和开放 , 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是绕不开的问题 。
如何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 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赋能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这部前瞻性法规试图解题 。
这个脚印属于谁呢?
数据 , 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石油” 。那么 , 谁拥有这个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呢?这涉及数据权属和利益分配问题 。
上海法院曾审理一桩大众点评诉百度不正当竞争案 。百度公司未经许可 , 在“百度地图”和“百度知道”中大量使用来自大众点评网的信息 , 法院认为其实质性替代了原网站 , 具有不正当性 , 判决百度构成不正当竞争 。而百度也振振有辞 , 说大众点评网的点评不是网站写的 , 而是用户写的 。
平台上的数据到底属于谁的?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认为 , 这涉及用户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新浪微博认为自己搭建平台才成就了大V , 大众点评认为自己搭建了平台才吸引了人们聚集 。可是对用户来说 , “大雪地里留下脚印 , 遇到太阳就化掉了 , 但照相机的发明让脚印得以保留——那这个脚印到底是谁的呢?”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在地方立法权限内 , 从数据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 , 此次立法明确了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保护机制:明确本市依法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使用、加工等数据处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定或者约定的财产权益 , 以及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有关数据创新活动取得的合法财产权益 。
“立法所要解决的不是程序性地进行数据开发 , 而是激发数据这第五要素的活力 。”市人大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张震说 , 数据的权属和利益分配 , 这正是“第五要素”未来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础 。
个人信息保护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去餐厅吃饭 , 被要求扫码点餐 , 有的还必须填写姓名、出生年月、手机号码等信息;有时候想下载一款App , 需要开放一大堆个人隐私 , 比如允许授权打开相册、允许打开通讯录、允许开启定位等……
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关注度极高 , 数据如若实现广泛的市场化流通与应用 , 会不会带来个人信息被滥用?此前审议中 , 不少委员认为 , 数据处理者必须确保自然人的知情权 。
这次立法回应了社会这一关切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说 , 本次立法专门设定了“个人信息特别保护”一节 , 明确自然人对涉及其个人信息的数据 , 依法享有知情、更正和删除等权益 。
比如条例第十九条明确 , 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 , 应当保证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同意 , 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方式取得同意 。处理者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 , 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 , 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另外 , 个人发现其个人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 , 有权请求处理者更正、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