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 用镜头记录永恒的瞬间( 二 )


仰望星空 | 用镜头记录永恒的瞬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
采访人员: 当时的展览里 , 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幅作品?
张桐胜:印象深刻的有很多 。比如杨利伟在飞船内拍摄的那张地球照片 , 那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飞船船舱窗口拍摄地球 , 拍得非常大气 。费俊龙和聂海胜拍到了新疆天山山脉 , 还从卫星上拍到了台湾岛 , 这些画面都极其宝贵 。
这个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航天领域对影像的重视 , 现在 , 火箭、飞船上的一些程序都充分运用了摄影技术 , 比如“神十二”航天员们出舱的时候 , 专门有道程序是互相拍照 , 但以前没有 。还有一道提高镜头高度的程序 , 火箭起飞、助推器分离 , 都有摄像头对准画面 , 指挥部可以看得很清楚 , 这些都是摄影技术对科研的贡献 。
采访人员: 看到今天这样的结果 , 您是不是特别自豪?
张桐胜: 我非常自豪 , 我觉得我们“第八大系统”确实给中国载人航天做出了贡献 , 至少提示了科学家们重视科研过程中的影像纪录 。以前火箭发射更多的是靠雷达数据 , 现在不一样了 , 影像能更直观、快速地展现细节 。只有影像记录准确了 , 才能出更好的成果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飞船发射、航天员执行任务觉得特过瘾?因为每个角度都有影像表达 , “神六”的时候还没有这些 , 越到后面就越多 。而且现在的科研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 年轻人对新技术的掌握速度非常快 , 所以我们的航天摄影发展得很快 , 太空飞行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 就像科幻电影一样 , 这是个巨大的进步 。
我在这个领域待了四十几年 , 一直在一线拍摄 , 嫦娥三号 , 原本因为忙 , 我没有计划去 , 但后来突然觉得 , 我一定要去拍 , 因为这将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于是那天临时决定 , 立马买了机票从北京飞到成都 , 一下飞机就往发射场跑 。等到了发射中心已是晚上12点 , 我选了个位置就开始拍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后 , 央视的采访人员问我 , 为什么会赶来拍摄?我说 , 中国航天能够奔向月球是个伟大的目标 , 作为在这个行业干了几十年的“老兵” , 我有责任把这个瞬间记录下来 , 这是值得被记录的历史 。
|站位高了 , 才能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采访人员: 您拍摄的《世纪飞越》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 , 能讲讲您眼中的“飞越”吗?
张桐胜:对我来说 , 拍很多普通的照片 , 意义不大 , 关键是选择的题材和所站的高度 。可能拍的这类照片 , 技术上差一些 , 但意义不一样 , 因为这是站到历史文化、乃至国家民族的高度上拍的 , 很考验摄影师的能力 。
《世纪飞越》和我拍过的“神舟三号”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时我就感觉这个“飞越”不简单 , 表面上看 , 我们是在打破一个极限 , 创造一个飞越50米的记录 , 但其实这象征着一个民族在世纪之交的突破性飞越 。当时美国人想“飞”在我们前头 , 柯受良团队就商量着 , 一定要赶在美国人之前“飞” , 于是迅速组织了这次活动 。当时现场有将近20万人赶来观看 , 这种规模在黄河几千年的历史上都不曾有过 , 本身就是个壮举 。
我头天晚上从北京飞到西安 , 再从西安跑到壶口 , 然后从壶口乡桑柏村出发 , 开了八公里的山路 , 来到山上一位姓杨的老乡家住下 。为了避免错失大好机会 , 第二天一早我就往山下走 , 走着走着 , 就看到了沿途的老百姓 , 他们有的走路 , 有的骑摩托 , 有的骑毛驴 , 有的开着拖拉机“哒哒哒”地就往下走 。我当时心想 , 历史上哪儿有过这么多人汇集壶口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