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武家敏:“打鸟”人不打鸟


【中国环境报】武家敏:“打鸟”人不打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环境报】武家敏:“打鸟”人不打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焦距400mm , 最大光圈 F2.8 , 重量超过7斤的这枚镜头 , 是武家敏从不离身的“宝贝” 。不借助三角架 , 一脚在前 , 一脚在后 , 身体呈稳定的三角形站立 。两只手托住相机 , 悄声寻觅 , 只移动一寸 , 镜头里的世界已是另一番天地 。
静 , 静得出奇 , 只听见飞鸟翅膀扑闪着 。动 , 动得飞快 , 追寻着鸟的轨迹 , 速速按下快门 。一秒不到 , 鸟儿从一个树梢飞到另一个 , 出片 , 就在这一秒 。
轻声向前 , 生怕惊动了鸟儿
“打鸟” , 是摄影爱好者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 , 意思是在很远的地方用长焦镜头拍摄鸟类的照片 。
武家敏就此总结了“打鸟人”的特点:论年龄 , 大多是退休之后的“大龄青年”;论器材 , 人手好几个顶级“红圈”镜头;论敏捷 , 一个个眼睛如鹰般锐利敏感;论力气 , 一把年纪扛着沉重的器材一口气能上5楼;论耐心 , 在深山老林某个犄角旮旯一蹲就是一天 , 进入老僧入定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家敏拍拍胸脯 , “这几点 , 我全中 。”
“我的名字圈里都知道 。”年近七旬的武家敏是南京生态环境摄影圈响当当的人物 , 他的照片被当地各大报社抢着要 。
【【中国环境报】武家敏:“打鸟”人不打鸟】从2000年开始 , 武家敏一头扎进鸟类观察的海洋 , 他尝试用镜头叙述这些生灵的优雅 。提起鸟 , 他黝黑的脸上露出笑意 , 显得和蔼许多 。这个憨厚的中年人最乐于分享他的成果 , 常年活跃在本地报纸、杂志的摄影版块 , 无论是冬日寒风下捕捉到的东方白鹳 , 还是春日暖阳里拍到的野生鸳鸯 , 都为他吸引到不少忠实的粉丝 。
听闻他近期又要去绿水湾拍水雉 , 笔者也申请同行 , 体验一次打鸟人的“日常” 。
离开马路 , 车子驶入一条偏僻的小径 , 被一处低洼的水坑拦住去路 。司机是个年轻人 , 怕水深伤到发动机 。武家敏坐在副驾驶 , 粗声粗气地指挥:“不深 , 不深 , 只管开 。”这里武家敏来过太多次 , 比自己家还熟悉 。
下车后一路向前 , 自由生长的植物来势汹汹 , 把土路堵得严严实实 。武家敏大踏步走在前头 , 用伞拨开大叶子 , 奋力踩出一条道来 , 神情肃穆仿佛是去朝圣 。
行不多久 , 两旁杂草减少 , 眼前豁然开朗 。湿地开阔之处 , 只见飞鸟盘旋 , 水雉凭借细长的腿伫立在芡实上孵雏 。远远望着它 , 一道黑色细线沿着颈侧连接黑褐色的腹面 , 将前颈白色和后颈金黄色截然分开 。长长的尾羽高傲地竖立着 , 背部橄榄色的羽毛在阳光照射下泛出紫色的光 。
“水雉 , 没见过吧 , 不好找 。”武家敏轻声细语 , 生怕惊动了它们 。
空气里的青草味浮动着 , 氤氲开来 。武家敏放松下来 , 缓缓地说出自己的故事 。
“想让以后的孩子们也看到鸟”
“我以前真是打过鸟 。”武家敏说起 。1977年 , 自然保护还是个新鲜词 , 漫山遍野的飞鸟随处可见 。“背着一把气枪 , 往林子里面一窜 , 一下午能打下来十几只麻雀 。”
武家敏是天生的“神枪手” , 总能瞄准 , 总有收获 。在那个年代 , 打下几只鸟 , 是娱乐 , 是消遣 , “我想这个鸟还不多得是 , 而且我只是打几只麻雀 , 不碍事 。”
到了上世纪80年代 , 国家正式成立环境保护部门 , 环保一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 武家敏的枪也被收缴了 。然而 , 真正给他触动的是后来的一次探亲经历 。